“電”亮實踐路|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鐵軍精神
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
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
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
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
2025年暑期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青年學子
奔赴祖國各地開展社會實踐
用實際行動上好社會實踐這門“必修課”
實踐簡介:
團隊名稱:溧陽暑假社會實踐
實踐地點: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
實踐內容:
7月4日,我們來到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參觀并紀念先烈。出乎我們的意料的是,明明只是七月上旬,場館里的游客卻已成群結隊。
在進行簡單參觀以后,我們決定將展館分為三個部分。
烽火江南,鐵軍鑄魂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日本侵略者大舉進犯,蘇南地區淪陷,百姓飽受蹂躪。1938年,新四軍奉命挺進江南敵后,在陳毅、粟裕等將領的指揮下,以水西村為中心,開展游擊戰爭。1939年11月,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在此成立,成為蘇南抗日斗爭的指揮中樞。
紀念館內,一幅幅歷史照片、一件件珍貴文物,生動再現了新四軍在艱苦環境中浴血奮戰的壯烈場景。1938年6月,粟裕率部在鎮江韋崗打響新四軍江南抗戰第一槍,首戰告捷,極大鼓舞了軍民斗志。此后,新四軍在蘇南廣泛發動群眾,整編抗日武裝,建立根據地,成為華中抗戰的重要力量
軍民同心,共御外侮
在日偽軍頻繁“掃蕩”“清鄉”的殘酷環境下,新四軍堅持游擊戰,打破“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同時,他們積極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社會各階層共同抗戰。紀念館展陳顯示,蘇南地區5萬子弟參軍,7000余人壯烈犧牲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英雄贊歌。
水西村李氏宗祠曾是江南指揮部司令部所在地,陳毅、粟裕在此運籌帷幄。1940年2月,陳毅與張茜在此舉行簡樸婚禮,成為戰地愛情的佳話。1984年,粟裕將軍的部分骨灰撒在司令部舊址天井內,與這片熱土永遠相伴。
紅色傳承,砥礪前行
如今,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已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紀念館通過復原舊址、豐富展陳、創新宣教形式,讓紅色故事深入人心。“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紀念館負責人表示,未來將繼續挖掘紅色資源,弘揚鐵軍精神,激勵新時代青年銘記歷史、奮發圖強。
在這場深刻的社會實踐中,最讓我們影響深刻的莫過于其中一個由3D投影呈現出來的一個場景了。3D投影出來的畫面讓人仿佛身臨其境,然而,這樣生動的一幕卻無法用鏡頭將其記錄,這或許也是時間帶來的遺憾之一吧。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那段崢嶸歲月依然閃耀著信仰的光芒。新四軍將士用鮮血鑄就的豐碑,將永遠指引我們傳承紅色基因,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