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后的叩問:在泥土與光影中重識黨員擔當
2025年7月10日至15日,曲阜師范大學“尋英故里,佑踐紅心”實踐隊在山東、河北等省份的不同縣區扎根鄉土,圍繞“從不同職業視角探索基層黨員對黨能做些什么”這一核心命題,進行視頻腳本創作實踐。作為團隊中主要負責腳本構思與后期剪輯的一員,我的實踐核心并非親歷一線走訪,而是如何將隊友們帶回的、浸染著汗水與泥土氣息的原始素材,熔鑄成有生命力的影像敘事。這段經歷,于我而言,是一場在剪輯臺前完成的、關于真實、表達與信仰的深刻叩問。
出發前的策劃會上,我們曾精心構筑敘事的骨架:宏大的主題框架、精巧的戲劇沖突、預設的情感高潮……電腦屏幕上整齊的分鏡頭腳本,曾是我們引以為傲的藍圖。然而,當隊友們陸續從田間地頭、村舍院落歸來,帶回硬盤里那些未經修飾的影像——晃動鏡頭里深夜跋涉的身影、嘈雜背景音中沉穩應答的電話、筆記本上密密麻麻沾著汗漬的字跡——我們精心搭建的敘事城堡瞬間顯得蒼白而懸浮。現實給了我沉甸甸的第一課:最打動人心的力量,深植于未經雕琢的生活肌理之中,而非我們這些“后方創作者”閉門造車的精巧設計里。我必須通過隊友的鏡頭和講述,去努力觸摸那份無法被腳本預設的真實重量。
圖為實踐隊員討論視頻腳本。王永晴供圖
當隊友講述起設備意外罷工的瞬間,鏡頭外那位基層工作者沒有絲毫遲疑,繼續走向需要他的遠方。盡管我未能親見那個背影,但隊友描述中那份沉默而堅定的前行姿態,卻在我腦海中刻下比任何設計好的“英雄特寫”都更深的印記。這讓我頓悟:記錄者的價值,往往在于捕捉那些“計劃外”的瞬間,在于理解鏡頭之外那份無需言表的責任與擔當。隊友拍下的沾滿泥漿的褲管特寫,錄下的工具箱里清脆而規律的碰撞聲,都成了我構思中最具說服力的“臺詞”。它們無聲,卻震耳欲聾地訴說著平凡崗位上的千鈞重擔。
同樣,隊友們帶回的日常片段也顛覆了我的預期。沒有慷慨激昂的宣言,只有電話兩端焦灼的訴求與沉穩的承諾——“知道了”、“馬上辦”。那些沙啞卻篤定的聲音,那些眉宇間承載的憂慮與決心,透過隊友的影像和轉述,強烈地沖擊著我:基層黨員對黨的忠誠與承諾,其最深沉的回響,并非響徹云霄的口號,而是熔鑄在日復一日處理瑣碎、回應期盼、解決難題的“具體承擔”之中。這份沉甸甸的責任感,是透過粗糙的影像顆粒和真實的背景雜音,真切傳遞到我內心的。
當海量的原始素材涌入,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剪輯最膠著的時刻,我們嘗試將不同崗位黨員在不同時空的微光拼接:一盞深夜歸途搖曳的手電,一扇辦公室深夜未熄的窗。當這兩束微弱卻執拗的光在屏幕上交匯的剎那,一種超越言語的磅礴力量瞬間擊中了我們。無需旁白解釋,無需音樂渲染,不同崗位上的那份相似的堅守,在并置中產生了奇妙的共鳴,譜寫出最深沉的時代和聲。這一刻,我徹悟了記錄者的使命:不在于創造光芒,而在于用心發現、真誠傳遞那些已然在平凡角落默默燃燒的星火,并讓它們彼此看見、相互照亮。
圖為實踐隊員進行視頻剪輯。左秀供圖
這次在剪輯臺前完成的創作之旅,是一場深刻的雙向滋養。我們試圖用鏡頭去探尋和詮釋基層黨員的初心,而他們通過隊友帶回的那些帶著泥土芬芳、汗水咸澀和生命溫度的故事與影像,以其最樸素的實踐,反過來燭照著我們這些記錄者的認知局限與表達可能。那些在時間線上被反復摩挲、斟酌、拼接的幀畫面,最終都化作了刻入我心靈的烙印。它時刻提醒我:在這個信息喧囂、追求速朽的時代,總有一些如磐石般的堅守,深植于生活的褶皺深處,無聲地支撐著社會的運轉;它更啟示我,作為青年記錄者,手中的鏡頭和筆,不該僅僅是冰冷的觀察工具,更應成為傳遞人性溫度、連接心靈共鳴、映照時代精神的橋梁。當影片結束,畫面最終定格在隊友鏡頭下晨曦中蘇醒的廣袤鄉土,我仿佛看見,無數道來自不同崗位的、平凡而堅韌的光芒,正無聲地匯聚、升騰,最終化作這個時代地平線上最磅礴、也最充滿生命力的日出。這份源于泥土、歸于心靈的感悟,將永遠校準我未來每一次記錄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