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傳播食品科學知識,引導青少年建立健康飲食觀念,7月25日上午,華中農業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食品安全與營養中國行”博士團走進中鐵科工江夏基地愛心托管班,為44名小朋友帶來了一場主題為“五谷雜糧大發現”的食育課堂,活動通過觀察、影像、創作、實踐等生動有趣的形式,帶領孩子們探尋五谷雜糧的奧秘,深入了解其來源、營養價值及相關的食品安全知識,在互動體驗中收獲關于食物的科學認知。
圖1 蔡含娜講解五谷雜糧類型(吉薇 攝)
初識雜糧:在觀察中觸摸自然的饋贈。“這是我早餐吃的燕麥嗎?”“紅豆圓圓的,和我奶奶煮的紅豆粥里的一樣!”孩子們的討論聲中,藏著對日常食物的重新認知。當被問及“這些小顆粒從哪里來”時,他們從最初的茫然,到在引導下聯想到田野、土地,逐漸明白眼前這些熟悉的食材,實則是大自然與農耕勞動的結晶。通過觸摸與觀察,孩子們不僅記住了雜糧的外形特征,初步理解了膳食纖維、維生素等營養成分與身體健康的關聯,懂得了“清洗雜糧是為了趕走小蟲子和沙土”的衛生意義,更近一步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含義。

圖2 馬麗洋講解五谷雜糧溯源(吉薇 攝)
溯源之旅:在影像中讀懂糧食的旅程。“從田間到餐桌”這一視頻展示環節,為孩子們打開了一扇了解食物來源的窗戶。當屏幕上出現水田中沉甸甸的稻穗、旱地里隨風起伏的小麥、豆莢破裂后滾落的紅豆時,孩子們眼中閃爍著驚奇的光芒。“原來大米是從稻子殼里出來的!”“小麥要經過好多步驟才能變成面粉!”這些脫口而出的感嘆,正是認知深化的體現。讓孩子們從被動觀看轉為主動思考。他們在回憶“稻子變大米”的去殼過程中,理解了加工環節對食物安全性的重要性。此刻,糧食不再是餐桌上的食物,而是一段包含種植、收割、加工的漫長旅程,孩子們在心中默默記下:每一粒糧食都凝結著汗水,值得珍惜。
圖3 小組作品合影(張寒寒 攝)
創意創作:在藝術中發現雜糧的多元價值。“雜糧藝術大師”這一互動,讓孩子們在創作中解鎖了雜糧的新身份。當小米被用來勾勒太陽的光暈,紅豆化作畫中果實的嫣紅,燕麥搖身一變成為樹干的紋理時,孩子們驚訝地發現:這些能吃的糧食,還能成為藝術創作的材料。創作過程中,孩子們不僅鍛煉了動手能力與想象力,更在潛移默化中吸收著營養知識。“我用了紅豆,老師說紅豆能補鐵!”“我選了燕麥,它可以幫我們消化!”他們一邊粘貼,一邊分享著剛學到的知識,將“不同雜糧有不同營養”的概念轉化為具象的記憶。活動結束后,看著自己用雜糧完成的畫作,孩子們心中涌起的不僅是成就感,更有對這些“小顆粒”的全新尊重——它們既能滋養身體,也能裝點生活。
本次“五谷雜糧大發現”食育課堂,讓孩子們在觀察、思考、創作、實踐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食物的來源、營養的價值、安全的準則。他們學到的不僅是關于雜糧的常識,更是對食物的敬畏、對健康的重視、對生活的熱愛。未來,“食品安全與營養中國行”團隊將繼續聚焦日常食材的健康密碼,開發更多貼近生活的科普內容,打造沉浸式、互動化的知識傳播平臺,讓飲食營養科學走進千家萬戶,為提升全民健康素養貢獻專業力量。
通訊員:吉薇 張寒寒 趙悅涵
審核:周紫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