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扎實推進紅色基因代代傳工程,質量檢測與管理系暑期社會實踐團2025年暑期赴保定開展"踏訪紅跡尋初心,青春筑夢憶崢嶸"主題實踐活動。通過沉浸式研學回溯留法勤工儉學運動、“七六”愛國護校革命斗爭、高蠡暴動、抗日戰爭以及抗美援朝戰爭等重大歷史事件,在紅色熱土上接受了一場深刻的精神洗禮。
重溯暴動烽煙,厚植為民初心 成員們走進高蠡暴動紀念館這座承載著冀中農民武裝斗爭記憶的紅色殿堂,銹跡斑斑的大刀土槍、泛黃的暴動宣言手稿共同訴說著那段崢嶸歲月,三大展區內200余件珍貴革命文物生動再現了1932年黨領導高陽、蠡縣農民"為生存而戰,為解放而爭"的壯烈史詩。實踐團成員沉浸式情景朗誦《高蠡烽火照亮信仰之路》的鏗鏘詩句在展館穹頂回蕩,這場跨越93年的紅色對話,使實踐團深刻體悟到,高蠡暴動不僅是陳列館里的歷史記憶,更是流淌在當代青年血脈中的精神密碼。
重走紅二師之路,淬煉革命意志 河北省立第二師范學校紀念館內,成員們"穿越"到1932年護校斗爭現場,在復原的教室場景中,全體團員面向團旗莊嚴宣誓,鏗鏘誓言與當年"七·六"烈士的吶喊隔空呼應。在紀念館的留言簿上,實踐團成員紛紛寫下自己的感言,這些質樸而堅定的話語,展現了成員們對紅色基因的傳承與堅守,也表達了對時代擔當的深刻理解,完成了從歷史見證者到精神傳承者的身份升華。
緬懷抗戰英烈,厚植家國情懷 佟麟閣廣場上,將軍佇立的雕像令人肅然起敬,瞬間將眾人拉回那個烽火連天的歲月。成員們環繞雕像,凝視英雄身姿,感受“誓與盧溝橋共存亡”的鐵血意志。在"青春告白祖國"特別活動中,實踐團成員列隊肅立齊唱《歌唱祖國》,激昂旋律回蕩廣場,是對英雄舍生護土的深情緬懷,更是新時代青年對祖國的赤誠告白。歌聲穿透時空,與先輩“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的吶喊共鳴,讓“守護山河、矢志報國”的信念,深深植入成員心間。
致敬巾幗英雄,砥礪奮斗之志 在解秀梅紀念館,泛黃的戰地日記、磨損的軍功章,無聲訴說著這位抗美援朝一等功臣的傳奇。從高陽農家女到“現代花木蘭”,解秀梅卸紅妝、赴疆場,用擔架沖鋒、炮火救護的故事,借由館內史料在成員眼前徐徐展開。隨后成員們將親手制作的白花鞠躬莊重敬獻,以樸素儀式傳遞對英雄“甘將熱血沃中華”的崇敬,大家深深感受到英雄從不是遙不可及的符號,而是平凡人將個人命運融入家國大義的偉大抉擇。
追尋留法足跡,感悟報國初心 在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紀念館和布里留法工藝學校舊址內,實踐團成員通過珍貴史料,重溫了百年前青年學子"勤于做工、儉以求學"的奮斗歷程。泛黃的照片、斑駁的證件,無聲訴說著周恩來、鄧小平、聶榮臻、趙世炎、蔡和森等中國革命的先驅和新中國的締造者"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壯志豪情。成員們駐足凝視,在交互式展陳中觸摸歷史溫度,深刻體悟到"敢為人先、報效祖國"的精神內核。在隨后的“信箋映初心紅色永傳承”紅色家書誦讀活動中,實踐團成員深情朗誦在比利時沙洛瓦勞動大學求學的聶榮臻寫給父母的家書,深切傳達聶榮臻元帥爭國權以救危亡,深沉而熾熱的愛國情懷。

在此次研學活動通過歷史場景還原、數字技術賦能、專業思政融合、青年話語表達等形式讓紅色記憶鮮活再現,同時成員們通過錄制主題微課、紅色教育視頻等新媒體方式創新話語表達,將實踐成果轉化為可推廣的教育資源。今后,質量檢測與管理系將持續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品牌,通過"理論研學+實踐育人"雙輪驅動,將紅色基因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建功新時代的實踐動能,引導青年學子在鄉村振興、科技創新等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主戰場上,以青春之名續寫奮斗華章,用青春力量書寫新時代的“質檢擔當”,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