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陽光灑在教室的窗欞上,扎染的藍、剪紙的紅、拓印的綠在孩子們手中流轉。為給鄉村兒童的暑期生活增添一抹傳統文化的色彩,質量檢測與管理系暑期社會實踐團成員帶著精心準備的非遺技藝走進鄉村,用"沉浸式非遺課堂"為孩子們編織了一個充滿東方美學的仲夏夜之夢,開啟一段傳統文化奇旅。
扎染工坊—布里生花的秘密 以線為結,以布為箋,一扎一浸間,絢麗奇幻的圖案便在“布”上暈染開來。實踐團成員李可鑫、周展川、楊琪從扎染的歷史脈絡、染色奧秘和傳承的深層意義切入,用生動鮮活的語言向小朋友們介紹扎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共同動手體驗扎染制作,選裁布料、系扎繩結、浸泡染液,拆開繩結剎那,蝴蝶紋、冰裂紋如同被施了魔法般綻放在一塊塊布料上,流動的色彩與變幻的紋樣既是童真撞匠心,亦是傳統在指尖開花。
剪紙藝術—方寸間的乾坤 以剪為鋒,以紙為卷,一折一剪間,精妙靈秀的造型便在“紙”上躍然呈現。實踐團成員李逸然、龐韶聰、于奧杰從剪紙的發展歷程、剪刻技法和傳承的文化內涵講起,用簡潔易懂的方式向小朋友們講述這門非遺技藝。小朋友們模仿著"折-畫-剪"的步驟,從折疊造型、勾勒輪廓、剪刻細節再到展開修整,大家都收獲了自己獨具巧思的作品。一把剪刀與一張紅紙的碰撞,不僅是童趣的綻放,更讓這項古老的非遺技藝,在他們的指尖留下了鮮活的印記。
拓印實驗室—穿越時空的復印術 以錘為力,以布為介,一覆一敲間,深淺交錯的圖案便在“布上立體呈現。實踐團成員田亞楠、陳妙妙從拓印的古老智慧、捶布技法和傳承的生活底蘊講起,為小朋友們勾勒出這門非遺的發展脈絡。通過選好印版、鋪展固定、覆上棉布、執錘輕捶、均勻擊打、揭布取葉的流程,植物的肌理在手帕上靜靜舒展,當親手制作的環保手帕拿在手上時,傳統文化已自然融入現代生活,成為一份特別的紀念。
川劇變臉—瞬息萬變的魔法 變臉是川劇獨特的表演特技,色彩圖案暗藏角色性格,紅臉忠勇、白臉狡黠,黃臉通常代表驍勇善戰、兇猛彪悍的角色。實踐團成員魏相恒同學身著戲服,通過抹臉、吹臉、扯臉等技法,瞬間變換不同臉譜,展現出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讓非遺文化煥發新的活力。

非遺保護不僅是技藝的留存,更是文化血脈的延續。此次"非遺文化進校園"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不僅為小朋友們打開了一扇了解傳統文化的窗口,更在年輕一代心中播撒下文化傳承的種子。未來,質量檢測與管理系將持續搭建校園非遺傳播平臺,通過"傳統文化體驗日"等系列活動讓更多青少年在實踐參與中建立起文化自信。當非遺技藝通過青春力量完成代際傳遞,文化自信的種子必將在新時代校園沃土中生根發芽,綻放出屬于年輕一代的文化傳承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