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日照非遺,傳文化薪火
時間:2025-07-29 22:26:18 關注:
探日照非遺,傳文化薪火
懷揣著對非遺文化的敬畏與探索熱忱,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非遺探查實踐隊7月4日奔赴日照市博物館、文化館等地,開啟了一場沉浸式的非遺探查實踐之旅。日照,這座依海而生的城市,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非遺更是其文化脈絡中熠熠生輝的明珠。在觸摸歷史、對話傳承中,書寫青春與文化交融的篇章。
博物館里的問卷對話:聆聽大眾的非遺認知
實踐的第一站,我們來到日照市博物館。當踏入這方盛滿歷史記憶的空間,蛋殼黑陶的古樸、民俗展品的鮮活,瞬間將時光拉回往昔。而我們此行,不僅是參觀者,更是非遺文化傳播與調研的橋梁——向參觀人員發放調查問卷,了解大眾對日照非遺的認知程度。
在博物館的展柜旁、休息區,我們主動與不同年齡段、不同背景的參觀者交流。遇到對黑陶興趣濃厚的老者,他們會緩緩講述從長輩處聽聞的關于黑陶的故事,眼中閃爍著對傳統技藝的珍視;年輕的游客雖對部分非遺項目了解不深,卻滿是好奇,認真填寫問卷,詢問非遺傳承現狀。通過問卷,我們發現,大眾對日照非遺的興趣點多元,既有對黑陶這類“原始文化瑰寶”的驚嘆,也有對民俗非遺貼近生活的關注,但同時,也存在認知范圍有限、年輕群體參與度待提升等問題。這場博物館里的問卷對話,讓我們明白:非遺傳承,需先了解大眾需求與認知缺口,才能更好地搭建傳播橋梁。
文化館中的講解浸潤:解碼非遺的傳承密碼
走進日照市文化館,講解人員成為我們解碼非遺傳承的引路人。在“匠造向海而歌”展區,講解人員用生動的語言、細致的手勢,為我們剖析日照非遺的傳承脈絡。從黑陶燒制技藝的工序講究,到過門箋、魚燈籠等民俗非遺的文化寓意,每一個知識點都像是一把鑰匙,打開非遺傳承的新大門。
講解中,我們了解到,日照非遺背后,是一代代匠人的堅守。黑陶制作從取土到燒制的復雜流程,傾注著匠人們對材料的琢磨、對技藝的執著;過門箋在年節時的張貼,承載著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樸素祈愿,更離不開民俗傳承人的守護。講解人員還分享了非遺傳承的創新嘗試,比如將黑陶元素融入文創產品、過門箋走進校園課堂等。這讓我們深刻認識到:非遺傳承既要守住“根”與“魂”,保留傳統技藝與文化內涵,又要緊跟時代步伐,以創新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讓非遺真正“活”在當下。
文化館前的合影定格:凝聚傳承的青春力量
在日照市文化館門前,實踐隊員們整齊列隊,鮮紅的隊旗在陽光下格外醒目。這一張合影,定格的不僅是我們實踐的瞬間,更是青春與非遺傳承相遇的珍貴時刻。
此次實踐,我們從校園走向非遺一線,角色從“學習者”轉變為“探查者”“傳播者”。在博物館調研,我們學會用專業視角分析非遺的社會認知度;在文化館聆聽講解,我們深入理解非遺傳承的邏輯與挑戰。站在文化館前,回顧這段實踐歷程,我們深知,作為地理與旅游專業的學子,未來可將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作為發力點:設計非遺主題旅游路線,讓游客沉浸式體驗黑陶制作、民俗技藝;打造非遺研學項目,吸引青少年了解傳承;利用專業知識,助力非遺文創產品的地理標識打造、旅游市場推廣。
日照非遺探查實踐,是一場文化洗禮,讓我們觸摸到日照非遺的溫度與厚度。從博物館里的問卷交流,到文化館中的講解浸潤,再到門前合影凝聚的力量,每一步都加深著我們對非遺傳承的理解。未來,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非遺探查實踐隊將繼續以青春之姿,探索非遺傳承與發展的新路徑,讓日照非遺這顆明珠,在新時代綻放更璀璨的光彩,讓文化傳承的薪火,在我們手中傳遞得更遠、更亮。
作者:王鑫媛 來源:社會實踐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