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羽銜新”繪共富:藝術設計賦能“兩山”轉化的青春答卷
導語:2025年6月29日至7月4日,浙江農林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青羽銜新,溪村振興"暑期社會實踐團奔赴"兩山"理念發源地——安吉縣天荒坪鎮大溪村,開展為期一周的藝術賦能鄉村振興實踐。這支由多專業學子組成的團隊,帶著"青鳥計劃"創新創意設計大賽的優勝方案,通過主題墻繪、IP打造與文創開發,探索藝術設計與鄉村發展的融合路徑。
一、調色盤上的突圍戰實踐首日,迎接學生們的并非詩情畫意。清晨分組開工后,物料短缺、墻體斑駁、天氣突變三重困境接踵而至。"顏料色號與設計稿存在偏差,斑駁墻面吸色嚴重,剛畫好的線條被細雨暈開。"團隊成員在民房外墻前皺緊了眉頭。現場照片記錄下他們最初的窘迫:有人踮腳修補高處脫落的線條,有人撐著塑料布為未干畫作遮雨。
困境催生智慧應變。面對色差,學生們化身"人肉調色盤",蹲在墻角反復調試顏料;針對凹凸墻面,改用多層覆蓋技法,將缺陷轉化為特殊肌理;空間狹窄處實施"車輪戰術",三批隊員輪流接力。更讓隊員們動容的是村民自發的支持——七十歲的王大爺搬來家中木梯,民宿老板娘送來整箱礦泉水,"這些帶著體溫的幫助,讓顏料都變得更有溫度。"隊員小宋擦拭著濺滿丙烯的衣角說道。
圖 1實踐團正在認真繪畫
- 竹寶IP喚醒鄉村基因
隨著墻繪漸入佳境,原創IP形象"竹寶"成為激活鄉村的新符號。這個擬人化竹筍造型誕生于前期"青鳥計劃"設計競賽,經20余名學生三輪優化成型。在村道轉角處,團隊成員正為"竹寶"繪制AR互動標識。"游客掃碼就能聽見方言講解竹文化,靜態墻繪就'活'了。"帶隊教師柯杰抹去額頭的汗珠介紹。照片顯示,戴著斗笠的"竹寶"或懷抱白茶、或腳踏竹筏,將當地生態元素轉化為可感知的文化符號。
圖 2實踐團于成果圖前示范打卡
藝術介入悄然改變著村莊生態。當團隊在停車場繪制"竹寶"主題斑馬線時,民宿經營者姚阿姨主動送來遮陽傘:"游客拍這些畫發朋友圈,就是給我們打廣告哩!"后期調研顯示,90%村民認為墻繪顯著提升了村莊吸引力。更深遠的變化發生在產業鏈延伸討論會上,村兩委與師生共商將"竹寶"植入竹編工藝品,開發主題文創產品。
圖 3實踐團于地面繪制”竹寶“斑馬線
- 余村啟示構建共富閉環
7月4日,實踐團專程造訪鄉村振興樣板余村。在"兩山"會址公園,學生們系統記錄余村從礦山到景區的轉型細節。"余村印象文創店的運營邏輯給我們很大啟發。"隊員小林在調研筆記中寫道:"必須建立IP孵化、場景營造、產業延伸的閉環。"這些思考迅速轉化為實踐方案——團隊正協助村民開設美育工坊,培養本土創意人才。
圖 4實踐團于余村實地調研
大溪村黨支部書記查李蘇指著古道旁新繪的墻繪坦言:"'竹寶'不只是裝飾,更是鄉村文化的'代言人'。高校的專業支撐讓綠水青山有了新表達。"校地共建的成果正在顯現:黨建聯建協議簽署三個月來,已有5組學生設計方案進入落地階段,首批"竹寶"主題竹編即將投產。
當夕陽為最后一面墻繪鍍上金邊,藝術與鄉村的雙向奔赴已結出堅實果實。在紅(黨建)、綠(生態)、金(藝術)三色交融的共富畫卷里,青春創意正持續激活"兩山"轉化的密碼。

圖5 實踐團完成民房墻繪
圖 6 實踐團于”兩山“理念石碑處合影
(通訊員 吳佳頤 孫楠 路成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