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千萬工程”的引領下,為深入挖掘非遺文化魅力,推動鄉村文化振興與文旅融合發展,7月6日、7日,廣東科技學院“客鄉瓷韻”非遺傳承突擊隊專訪了梅州大埔的三位非遺手工匠人——張光輝、朱建歡和郭福康師傅,探尋非遺傳承的發展路徑,助力廣東省“百千萬工程”在文化領域的落地生根。
匠心守藝:千年瓷韻的當代傳承

在張光輝師傅的工作室內,一幅幅客家山水的陶瓷畫作令人嘆為觀止。這位有著三十余年制瓷經驗的省級傳承人,談起陶瓷,張師傅的眼里煥發出熱忱的光彩。“我對畫畫比較感興趣,也希望通過自己的作為讓大埔陶瓷能夠被更多人了解,非遺技藝能夠傳承下去。”
朱建歡師傅的工作室就在不遠處,他作為梅州大埔的非遺項目光德陶瓷燒制技藝縣級傳承人,始終專注高溫釉下手繪陶瓷的創作與畫面設計,其創作巧妙融入水墨氣韻,線條疏密有致,賦予陶瓷深邃的中國畫意境。在他筆下的陶瓷作品,描繪了大埔縣不同的景點風貌,朱師傅表示,他希望借助陶瓷,將大埔山水、人文景觀宣傳出去,促進當地文旅發展。
人文+文旅:非遺成為鄉村振興“新引擎”

張光輝和朱建歡師傅的工作室位于富大陶瓷文化創意產業園內,這里還同時可以體驗陶瓷制作、進行教學課堂。游客不僅能體驗制作過程,還能學習非遺知識、購買文創產品。通過串聯周邊景點打造"特色體驗+客家風情"的沉浸式旅游線路,讓非遺文化真正"活"起來。
三代匠人:薪火相傳的陶瓷人生

告別了富大陶瓷文化創意產業園的張光輝師傅和朱建歡師傅,突擊隊隊員到了梅州市溪山陶瓷有限公司采訪郭富康師傅,這位新生代傳承人將傳統瓷器與現代審美相融合,他積極將傳統技藝向更被年輕人接受、更大眾化的方向發展。“創新是活力關鍵,單靠青花瓷不夠,我融合釉下彩、粉彩等技法進行了文旅產品的創新設計,使得文旅產品級既好看又實用便攜。像我們文博會的“網紅”貓頭鷹存錢罐,就是傳統紋理和現代需求的完美結合,深受游客喜愛。”郭富康師傅說。
瓷韻生輝:非遺技藝點亮鄉村振興路

大埔陶瓷的傳承故事生動詮釋了"守正創新"的深刻內涵。在"百千萬工程"的春風里,這些非遺匠人守護著千年窯火的溫度,以開放包容的姿態,讓傳統技藝與現代生活碰撞出絢爛火花。他們的實踐告訴我們:非遺傳承既要守住文化根脈,更要與時俱進;既要傳承技藝精髓,更要創新發展模式。如今,通過"非遺+文旅"的融合發展,大埔陶瓷正從作坊走向市場,從展柜走進生活,在促進文化傳承的同時,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這既是傳統工藝的當代新生,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動實踐。
通訊員:蔡同琳、趙俊渝
來源:廣東科技學院“客鄉瓷韻”非遺傳承突擊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