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勞動教育切入“五育融合”綜合育人機制研究
時間:2025-07-27 14:34:24 關注:
引言:黨的二十大以來,我國教育在深化素質教育、落實立德樹人的要求下,提出了“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勞動教育作為育人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綜合育人價值已被中央高度重視。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意見》明確提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教育部隨后發布的《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進一步強調,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五育并舉”理念驅動下,我國高校積極探索勞動教育實踐,將其作為培育創新型人才和弘揚勞模精神的重要途徑。本論文將結合國家相關文件精神和最新調研數據與案例,重點論述勞動教育在“五育融合”中的基礎性作用,探討其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機理,并提出高校進一步踐行勞動教育、創新育人模式的建議。
勞動教育的內涵與綜合育人價值
勞動教育是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政策文件指出,勞動教育的目標包括: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具備基本勞動能力、培養勞動精神、養成勞動習慣等方面;其教育活動具有思想性、社會性、實踐性的特征,以動手實踐為主要方式,實現“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育人目的。換言之,勞動教育既要求學生參與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又強調通過勞動體驗培養學生崇尚勞動、勤儉奮斗的品格。如上海交通大學在報道中指出:“勞動可以樹德、增智、強體、育美,勞動中蘊含的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等精神,是人間至美”。這從思想層面闡明了勞動教育對人格塑造的深遠影響。
與此同時,勞動教育還為學生提供了將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機會。教育部強調,要將勞動教育融入專業教育和課程思政之中,在工學結合、科研實踐和生活服務等環節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通過親身勞動體驗,學生不僅能增強勞動能力和身體素質,還能在實際勞動中體會團隊協作、社會責任以及對勞動人民的尊重與熱愛。因此,勞動教育被視為“五育融合”的“石”,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同時通過勞動活動貫穿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各方面,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
勞動教育的實施路徑與實踐成效
在國家政策引導下,高校勞動教育體系逐步建立,各類舉措全面鋪開。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門相繼制定方案,要求高校將勞動教育納入專業培養方案,明確勞育課程學時,組織勞動實踐活動,并將勞動內容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等。例如,《指導綱要》規定:普通高校勞動教育必修課本科階段不少于32學時,并可在已有課程中增設模塊或另設勞動專題課程;同時要求每學年開展勞動周或勞動月,確保學生勞動實踐時間。實踐中,一些高校如通過開設“大學生勞動教育”、勞動科學基礎、勞動實踐等課程,或在思政、創新創業等課程模塊中滲透勞動教育內容。據調查分析,全國80所高校均制定了勞動教育實施方案:其中45所大學將勞動教育融入現有課程模塊(如政治經濟學、就業指導等),26所獨立開設勞動教育課程,9所則采用兩者結合的混合模式,以滿足32學時的學時要求。
此外,高校還積極拓展勞動教育形式:組織校園公益勞動、主題班會勞動實踐、技能競賽、農事勞動、志愿服務和專業實習等。例如,一些學校結合學科優勢建設勞動實踐基地,引導學生參與科研制作、社區服務及校內后勤管理等勞動實踐。勞動教育逐漸呈現出多元化發展態勢:一方面,絕大多數高校勞動教育實踐活動開展順利,學生參與度不斷提高;另一方面,不同高校根據專業特色探索個性化模式,如工科院校引入生產實訓、農學院開展田間勞動、藝術院校開展文創制作等,以豐富勞動教育內容。
成效上,初步調研顯示勞動教育對學生綜合素質形成具有積極作用。分析認為,多數高校已初步建立勞動教育實施體系,課程和實踐活動開展情況良好,部分學校通過強化校園勞動文化、宣傳勞動精神取得顯著成效。選拔典型示范活動亦反映了成果:2023年山東省高校勞動教育典型案例評選中,濟南大學材料學院有9個成果入選,山東財經大學東方學院有4個成果入選,表明這些學校在勞動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上已見成效。選拔結果中,兩校均指出今后將繼續深入推進“五育并舉”,“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推動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積極探索勞動教育新模式,不斷提升學生勞動素養,確保勞動教育培養實效”。這些案例表明,經過系統實施,勞動教育在高校普及生根,為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提供了實踐載體,也為勞動教育培養模式創新積累了經驗。
勞動教育促進“五育融合”
勞動教育為“五育融合”提供了天然紐帶。一方面,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在目標和內容上相互滲透、互為促進。中央文件指出,勞動教育要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上海交通大學的報道進一步闡明:“德育是讓學生樹立為國為民理念,智育是夯實知識基礎,體育是增強體魄,美育是塑造心靈之美,勞育則是尊重勞動和勞動人民、甘愿奉獻汗水智慧的意識”。可見,勞動教育不僅培養了學生吃苦耐勞、勤儉節約、創新奉獻的品格(德育),也鍛煉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創造力(智育)。同時,勞動活動往往涉及體力消耗和戶外實踐,對增強體質(體育)有直接作用;勞動過程中的美感體驗與勞動成果的展示也具有審美教育(美育)功能。如一位專家點評:勞動不是附庸,而是“融入五育”的重要元素,“在勞動教育中融入德育思政元素,使每一次勞動都成為一次價值教育和世界觀教育”。因此,勞動教育對學生德智體美勞的綜合培養具有協同效應:通過真實勞動體驗,學生的責任意識、自主學習能力、體能素質和審美情趣等多方面均得到提升,實現“五育融合”的目標。
另一方面,勞動教育本身也在價值觀引領上承擔重要使命。《意見》強調要引導學生“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培養創新精神和奉獻精神。這種觀念引領實際上貫穿了五育各環節:勞動精神的培育進一步強化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勞動能力的提高也為學生的智育和創新能力打下基礎。正如一線教育者所言,“新時代要在‘五育融合’理念下提升大學生勞動教育,可以從思想引領、環境熏染和實踐鍛造三個方面進行”(見附引文)。綜上所述,勞動教育不僅依托于其他育人要素,更與之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德智體美勞全面育人的有機整體。
高校的責任與創新路徑
高等院校在落實勞動教育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必須從組織保障、課程建設、師資培養等方面統籌推進。一是完善組織與制度設計。多校實踐表明,需成立勞動教育領導小組或專門機構,統籌校內資源。各高校可結合學校實際完善規章制度,將勞動教育納入質量評價體系和學生培養方案,實現勞動成績計入學業評價,真正把勞動教育做實做細。二是創新課程體系。高校應根據專業特點構建多層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除實施《綱要》規定的必修勞動課程外,可開發選修課和微課模塊,并將勞動教育元素融入專業課教學與實踐環節。如部分高校已將勞動實踐、社會實踐、創新創業項目作為重要載體,引導學生在專業學習中承擔實際任務,鍛煉勞動技能。三是構建實踐平臺。應加強校內外實踐基地建設,與社區、企業、農業等部門合作,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勞動體驗機會。學校后勤、圖書館、實驗室等場所均可作為勞動教育實踐場所,開展實際管理、生產和志愿服務等活動。同時,可通過勞動教育周、勞動競賽等活動形式,將勞動教育融入校園文化,營造尊重勞動、崇尚勞動的良好氛圍。四是師資與資源保障。高校需加強勞動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選派專兼職教師開展勞動教育教學,并提供必要經費與物資支持。鼓勵各類學科教師在教學中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發揮思政課和專業課協同育人作用。此外,學校應鼓勵教育改革和科研,在勞動教育評價、課程研發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
在創新路徑上,高校可以借鑒實踐經驗提出多種方式。例如,有專家建議按學年梯次設置勞動課程:一年級開展生活勞動與社會實踐,二三年級結合專業實訓深入生產與服務勞動。也有探索將現代技術手段引入勞動教育,如創設數字化虛擬勞動平臺、利用信息技術跟蹤學生勞動素養發展等。此外,高校要立足自身學科優勢,開展特色勞動教育:工科院校可加強工程實踐,農學專業可深入田間地頭,藝術院校則可開展文創項目,用專業優勢提升勞動教育質量。
最后,構建共育格局至關重要。勞動教育不僅是學校的事,也需要家庭和社會配合。高校應加強對家庭的指導,鼓勵家長以身作則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同時,可與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合作,形成政府引導、校企合作、社會參與的育人合力。正如有關評論所言,高校勞動教育要深度構建“三位一體”的協同育人機制,通過國家、學校、家庭多方共建完成勞動教育任務。
結論
勞動教育作為“五育融合”的基石,承擔著塑造學生價值觀和綜合素質的重要職責。通過將勞動教育貫穿于高校育人全過程,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本文通過政策文件解讀與高校實踐調研表明,我國高校勞動教育雖處于起步階段,但已形成多樣化的實踐路徑并初見成效。未來,高校須在頂層設計和日常推進中持續發力,深化課程改革、豐富實踐活動、強化組織保障,創新勞動教育模式;同時承擔起示范引領作用,將學生勞動素養提升納入人才培養指標,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兼備的時代新人做出更大貢獻。
作者:楊磊 來源:大學生之聲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