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師范大學數理學院“小崗發展這‘理’有我,科技賦農助力創新”實踐團已連續三年扎根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開展調研,其中連續兩年入選小崗村暑期“三下鄉”國家專項計劃。今年7月,團隊再次深入小崗村及周邊地區,以“傳承小崗精神、賦能鄉村振興”為核心,通過歷史溯源、實地調研、田間實踐、政企走訪及成果交流,在改革原點觸摸歷史溫度,在科技前沿探索振興路徑,讓青春智慧在鄉土大地持續生根發芽。
啟幕:在改革原點觸摸精神根脈
7月14日晚,由團省委批準的暑期社會實踐品牌項目“破冰行動”在小崗村啟動。小崗村博士工作站站長雷松林以詳實資料講述這片土地的獨特底蘊:這里既是“農村改革第一村”,見證了1978年18戶農民以“大包干”掀開改革序幕,更坐擁全國領先的石英礦資源。他引用“紙上得來終覺淺”寄語青年,鼓勵“全過程參與、全方位調研”。

圖為小崗村全國專項暑期三下鄉活動啟動儀式 攝影 杜子涵
實踐團成員積極互動,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2024級2班吳雨桐感慨:“改革背后是民生溫度,這讓我更堅定投身鄉村振興的決心。”物理學專業2024級2班程欣雨就“青年參與基層治理”提問引發共鳴,她直言:“小崗精神是突破的勇氣,更是代代相傳的奉獻。”
溯源:從歷史深處汲取奮進力量
7月15日,實踐團開啟“沉浸式”歷史學習。在大包干紀念館,“秘密會議”蠟像與“分田到戶”契約還原了從“家家米缸見底”到“年產14萬斤糧”的變革;沈浩紀念館內,褪色襯衫、民情筆記與未完成的《五年發展規劃》,訴說著“六載扎根”的奉獻——“沈書記把村民小事當大事,這才是振興底色。”物理學專業2024級汪藝動容道。

圖為實踐團隊在大包干紀念館門口合影 攝影 吳雨桐
在“當年農家”景區,成員們觀看《鼓落天涯》等情景劇,親歷1978年村民抉擇的掙扎;模擬按下紅手印時,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2023級1班趙志浩說:“指尖的溫度,讓我讀懂了‘殺頭也甘心’的決絕。”
當日上午,鳳陽縣委常委、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李錦柱的報告會更添深刻。他以“村民收入從22元到3萬元”的數據展現振興成果,強調“改革要始終圍著農民轉”。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2023級1班俞浩然說:“青年的智慧要種在土地里才會結果。”
實踐:用專業智慧對接鄉村需求
7月16日,實踐團從“學史”轉向“實干”。清晨的田間,成員們彎腰除草,體會“一分耕耘”的分量。“原來‘科技賦農’不是空想,得先懂泥土的脾氣。”物理學專業2024級倪曉悅擦著汗說。隨后,團隊赴檢測站收集降水、風速數據,為作物產量預測模型積累素材——這正是數理專業“用數據說話”的實踐。
在盼盼食品加工廠,“農田—車間—直播間”的產業鏈讓成員驚嘆;葡萄園里,科學種植讓陽光玫瑰甜度穩定在20度以上;電商直播間內,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2024級吳雨桐試播助農,訂單數的攀升讓她直呼“數字就是新時代的紅手印”。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電商直播間售賣農產品 攝影 吳雨桐
與大包干帶頭人關友江的對話更添動力。“當年餓肚子才敢闖,現在你們有知識,更要敢創新!”老人的囑托,讓團隊堅定了“用模型優化灌溉、用數據指導生產”的方向。當日下午,雷松林站長為成員“把脈開方”:“從預測病蟲害入手,讓模型真正幫農民少損失、多增收。”
拓展:從城鄉對照中尋振興路徑
7月17日,實踐團赴滁州市區調研,在城鄉對照中拓寬視野。“滿天星”人才街區的“環境留人”理念、中新蘇滁高新區的“產業鏈思維”、意特利公司的“智能生產線”,讓成員思考:“小崗的葡萄園能不能有機械臂?電商能不能更智能?”

圖為實踐團成員跟隨講解員參觀調研 攝影 吳雨桐
滁州市規劃館里,“古韻與現代共生”的藍圖,讓法學專業2023級5班徐心怡頓悟:“鄉村振興不是復制城市,而是用科技補短板,讓土地既留得住鄉愁,也裝得下夢想。”
收官:以成果匯報續寫青春答卷
7月18日上午,結業成果匯報暨小崗青年論壇如期舉行。實踐團以“數據+故事”形式展示五天收獲:從作物產量預測模型的初步框架,到電商助農優化方案的具體建議,再到“科技賦農”的調研總結,每一項成果都凝結著田間地頭的觀察與思考。
論壇上,成員們與其他高校團隊交流碰撞。趙志浩分享:“我們帶回來的不僅是數據,更是‘敢闖敢試’的勇氣——接下來要把模型打磨得更接地氣,讓小崗的土地長出‘智慧果實’。”程欣雨則以“青年當做改革‘新火種’”的發言引發共鳴:“沈浩書記用六年扎根證明,青春的價值不在別處,就在腳下的土地。”

圖為實踐團成員三下鄉結束前合影留戀 攝影 杜子涵
午后,實踐團踏上返程。車窗掠過小崗村的田野與新居,成員們的筆記本上,既有泥土的痕跡,更有清晰的規劃:整理調研數據、完善模型設計、制作科普短視頻……五天實踐,從紅手印到云訂單,從田間到云端,安慶師大學子以腳步丈量改革歷程,用專業對接鄉村需求。“我們帶回的不僅是數據,更是‘敢闖敢試’的勇氣。”團隊負責人趙志浩說。
據悉,實踐團將整理調研數據,形成《小崗村作物產量預測模型》,讓“紙上模型”化為田間實效。正如團省委書記陳明生所言:“青春的力量,就是讓小崗精神在科技時代綻放新光。”
(撰稿:俞浩然、趙志浩、程欣雨 攝影:杜子涵、吳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