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感知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的城市發展與科技賦能實踐,推動城鄉經驗互鑒與思維共振,2024年7月17日,安慶師范大學數理學院“小崗發展這‘理’有我,科技賦農助力創新”暑期社會實踐團離開鳳陽縣小崗村,赴滁州市區開展以“城市建設與創新發展”為主題的一日調研。
從山水文化到科技企業,從人才政策到城市規劃,此次滁州之行不僅拓展了同學們的認知邊界,更在鄉村調研與城市考察之間架起了橋梁,回應了新時代青年“知農愛農、強農興農”的使命追求。
清晨七時三十分,實踐團自小崗村出發,首站來到了瑯琊山,同學們在青山綠水間重溫千年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文化意境,也借此契機對自然、歷史與社會的關系進行思考。
而真正讓同學們眼界一新的,是隨后的城市調研部分。在滁州“滿天星”人才街區,成員們了解到該街區立足原“滁州1912”項目,通過文化資源與政策優勢的聯動整合,建設成為集“創業孵化、公共服務、文化體驗、生活配套”為一體的現代化人才高地。

圖為講解員帶領實踐團成員參觀介紹 攝影 杜子涵
“在這里,我看到一種不同于鄉村發展的思路:以環境、文化、服務留住人才,而不僅是靠優惠政策。我在思考,小崗村未來是否也可以有‘青年歸鄉’的新場景?”團隊成員物理學專業2024級2班程欣雨在街區參觀后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調研緊接著來到中新蘇滁高新區規劃館。展館以多媒體形式全面展現園區產業集聚、交通區位與中外合作發展歷程,特別是在制造業升級與招商引資方面的成果令人矚目。同學們切身感受到:一個園區的規劃,不只是土地與工廠的合理配置,更是產業鏈與城市愿景的精密結合。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參觀完中新蘇滁后的合影 攝影 吳雨桐
“中新合作的成功不只是經濟數字的增長,它還帶來了一種開放式的治理模式,這對我們調研小崗村未來如何發展科技農業、引進外部資源非常有啟發。”成員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2024級2班李建坤說道。
下午,團隊走進意特利(滁州)智能數控科技有限公司,了解企業在數控機床與工業機器人領域的自主研發成果。這里集聚著眾多高技能青年技術人員,其產線智能化程度之高令同學們贊嘆。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參觀意特利公司工廠 攝影 杜子涵
“我在鄉村看到農民如何用手工勞作種地,在這里卻看到機械臂精準重復每一次操作。如果我們能將科技真正帶入農村,用自動化、智慧化的方式賦能農業,那才是‘科技賦農’的真正實現。”成員法學專業2023級5班徐心怡分享道。
最后一站,實踐團來到滁州市規劃館。該館通過數字模型與高科技展示手段,系統描繪了滁州的發展藍圖與城市愿景。從古韻滁州的歷史沉淀到現代新區的宏大格局,城市更新的邏輯漸次清晰。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完規劃館后的合影 攝影 吳雨桐
在返程的車上,成員們紛紛回顧這一天的所見所思。城市與鄉村,發展的方式不同,發展的方向卻殊途同歸。只有走出田壟與村巷,親身感受城市的發展節奏,青年才能以更寬廣的視野、更理性的思維、更創新的力量,助力家鄉未來。
“小崗發展這‘理’有我”,既是一次知行合一的實地調研,也是一次城鄉對話的思想激蕩。此次滁州調研為后續小崗村的科技賦農方案設計提供了有力支撐。未來,實踐團將繼續用腳步丈量現實,用知識服務鄉土,讓青春在新時代的沃土上厚植、發芽、開花。
撰稿:俞浩然、趙志浩 攝影:杜子涵、吳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