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早晨6點,安慶師范大學數理學院“小崗發展這‘理’有我,科技賦農助力振新”暑期社會實踐團,在鳳陽縣小崗村的農田里開啟實踐新篇。此前,團隊成員已通過開營儀式、理論學習,觸摸到小崗村改革發展的歷史脈絡,今日的田間實踐,讓學子們在親身體驗中感悟"大包干"精神的時代內涵,讓青春在勞動教育中扎根生長。

圖為實踐團勞動后合影 攝影 吳雨桐
“當年18位莊稼漢按下紅手印,敢闖敢試的勇氣改寫了中國農村發展的歷史。今天,我們要讓同學們在田埂上讀懂這段歷史,在汗水中體會‘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分量。”活動負責人在活動啟動時說道。
在這田里,習慣了挺直腰桿抬頭聽課的學生們,彎下腰,低下頭,將雜草連根拔起...
“除草看著簡單,實際要分清作物和雜草,還得注意保護土壤,這都是學問。”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2023級1班趙志浩說道:“只有把知識用到田里,才明白‘科技賦農’得一步一步來。”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田里勞作 攝影 杜子涵
"分田到戶不僅是土地的劃分,更是責任的明確。"美術專業2024級2班龍妍看著大家剛剛勞作的田野感慨:“從‘大鍋飯’到‘責任田’,制度的改進讓每個人的肩膀都扛起了實在的擔當。‘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小崗精神,在新時代依然是推動發展的強大動力。”
活動臨近尾聲時,團隊成員們聚在一起深入探討本次實踐活動的意義。物理專業2024級2班程欣雨表示:“這次實踐不是終點,而是我們讀懂中國的新起點。我們學的數理知識,能為農業機械化、數字化出份力,這就是我們實踐的意義。”當隊員們沾滿泥土的手疊在一起,鏡頭記錄下這一充滿力量的畫面——手套上的草漬,是青春與土地對話的印記。

圖為實踐團成員勞動結束后留念的場景 攝影 徐心怡
7月16日下午,實踐團成員前往此前在試驗田采集數據使用到的檢測儀器站。實踐團隊本次下鄉采用雙線并行策略,分成文化下鄉和科技下鄉兩個部分。上午團隊成員完成了文化下鄉中體驗田間撥草部分,而在科技下鄉中,實踐團隊結合數理學院特色,擬采用收集到的小崗村降水量和風速等自然數據,對數據進行學科建模,給小崗村提供一個可預測自然災害,以及預測作物產量的建模模型。此次采取儀器收集到的數據便是重要一環。

圖為實踐成員前往檢測站實景 攝影 倪曉悅

圖為實踐團成員觀察檢測儀器時場景 攝影 李建坤
實踐團隊選擇在中期收集自然數據,為的是確保自然數據的準確性,在中期確定完成,方便后期進行數學建模。來自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2023級(1)班的趙志浩說明道:“我們團隊之所以收集在小崗村的自然降雨、風速、病蟲害等數據,為的是測定團隊建模后模型的準確性,將真實數據所得結果和預測數據所得結果進行比對,判斷模型是否具有推廣價值。”
此次田間實踐,是實踐團“科技賦農”行動的重要一環。后續,我們將結合專業,為小崗村農業發展設計簡易數據監測方案,并通過短視頻、報告等形式傳播實踐成果。“從課堂到田間,我們讀懂了‘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分量。”實踐團指導老師黃興強表示:“期待這些年輕學子用知識賦能農業,讓小崗精神在新時代開出更艷的花。”
從理論學習到田間實操,安慶師范大學實踐團的小崗村之行,讓“科技賦農”從概念落地為具體行動。通過"沉浸式體驗+歷史溯源+現實觀察"的模式,讓青年學子在田間地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將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深度融合,在觸摸歷史中堅定理想信念,在服務基層中踐行初心使命。青春力量與土地的深度對話,不僅讓學子們讀懂農業發展的現實需求,也為非遺之外的鄉村發展課題,探索著青春賦能的更多可能。
撰稿:倪曉悅、汪藝、俞浩然 攝影:吳雨桐 杜子涵 徐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