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城市的根脈,博物館是儲存根脈記憶的寶庫,2025年7月19日淮北師范大學的志愿者們走進銅陵市博物館,開展“深耕八皖沃土,云聚紅跡鑄新篇” 實踐活動,在探尋銅陵歷史軌跡中,書寫青春與文化交融的篇章。

通訊員 王琪 供圖 銅陵市博物館戶外圖
當志愿者們踏入銅陵市博物館,便開啟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在史前文化展區(qū),距今數(shù)千年的石器、陶器靜靜陳列,它們見證著銅陵地區(qū)早期人類的生存智慧。志愿者小王仔細端詳一件新石器時代的陶罐,感慨道:“這些看似簡單的器物,是先民們生活的印記,蘊含著他們對世界的最初認知。” 隨著參觀深入,商周青銅器的神秘莊重、漢唐文物的多元交融、宋元明清時期的文化延續(xù),一一呈現(xiàn)在志愿者眼前。

通訊員 姜澤亞 供圖 博物館內(nèi)文物圖
銅陵作為中國古代重要的銅業(yè)基地,青銅文化展區(qū)成為此次參觀的重點。從采礦工具的演進,到青銅器的鑄造工藝,志愿者們透過文物,還原古代銅礦開采、冶煉的艱辛與輝煌。在一件春秋時期的青銅編鐘前,志愿者們停下腳步,講解員講述著編鐘背后的禮樂文化,以及銅陵銅礦在古代國家祭祀、軍事等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原來銅陵的青銅文化,早已融入國家歷史發(fā)展的脈絡(luò)!” 志愿者小姜的話語,道出大家對地方文化價值的新認知。
參觀不是終點,而是文化傳播的新起點。在了解博物館志愿服務(wù)體系后,志愿者們主動參與到文化傳播工作中。志愿者們提前測試體驗設(shè)備,模擬給 “小游客” 講解的場景,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孩子們愛上歷史。
“小朋友們,看看這件青銅器,它叫……” 志愿者小王在模擬講解時,嘗試將專業(yè)知識轉(zhuǎn)化為童趣語言。

通訊員 姜澤亞 供圖 講解員講解文物
活動尾聲,志愿者們圍坐交流,分享感悟與收獲。“這次活動讓我明白,文化傳承不是遙不可及的事,我們年輕人可以從講解好一件文物、服務(wù)好一次游客做起。” 志愿者小王的發(fā)言,引發(fā)大家共鳴。
通過近距離接觸文物、參與文化志愿服務(wù),志愿者們深化了對銅陵歷史文化的理解,更激發(fā)了傳承與傳播文化的熱情。以青春之我傳承歷史文脈,讓沉睡在博物館里的文物 “活” 起來,讓文化傳承在青春接力中煥發(fā)新光彩,為銅陵文化事業(yè)發(fā)展增添青春動能,助力打造更具活力與底蘊的文化生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