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重慶人文科技學院“榮昌四珍非遺探研:特色畜禽與傳統工藝協同傳承計劃”實踐團走進榮昌興旺種豬場,在豬場負責人的全程陪同講解下,實地考察了這里的品種培育、養殖管理及產業發展情況,近距離探尋地方特色生豬養殖的發展密碼。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興旺種豬場 鄭郁川攝)
養殖場內,多個優質豬品種集中亮相,除了廣為人知的陸川豬、太湖豬,本土特色榮昌豬憑借獨特外形格外引人注目。據負責人介紹,榮昌豬有著辨識度極高的“熊貓臉”——標志性的黑眼圈搭配頭頂“菊花狀”毛發紋理,體型上呈現腰腹微凹、肚腹飽滿、耳朵小巧的特點。該品種不僅耐粗飼能力突出,無論是青綠飼料還是混合飼料都能適應,更兼具母性好、抗逆性強的優勢,夏季耐高溫、冬季抗嚴寒表現優異。盡管瘦肉率相對較低,但肉質鮮嫩的口感讓其在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值得注意的是,榮昌豬與杜洛克、約克夏等外來品種雜交后,雖能培育出二元雜交豬,但其獨特的“熊貓特征”會隨之消失。

(圖為養殖場負責人為實踐團成員、指導老師介紹相關知識 杜文卓攝)
實踐團還深入了解了養殖場的運營細節:養殖規模方面,高峰時期母豬存欄量突破5000頭;銷售渠道上,以線下交易為主,客戶多通過電話預訂后上門選購,周邊地區可提供配送服務,線上銷售因物流制約尚未大規模鋪開;政策支持上,當地對產崽5頭以上的榮昌母豬,每頭給予500元補貼,有效激發了養殖熱情。 此外,養殖場通過合作社模式聯動周邊農戶,帶動大家通過科學養殖增收。負責人還講述了自己自2006年踏入養豬行業的奮斗經歷,分享了多年積累的養殖心得,讓團隊對基層養殖者的堅守與付出有了真切體會。

(圖為養殖場負責人談生意 胡佳琪攝)
此次參觀活動,不僅讓實踐團直觀了解了榮昌豬等特色品種的獨特價值,也為探索生豬養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路徑提供了寶貴的一線資料,為推動地方特色養殖產業升級注入了新的思路。

(圖為實踐團、指導老師與養殖場負責人合影 劉冰清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