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清晨,我跟隨淮北師范大學“深耕八皖沃土,云聚紅跡鑄新篇”點亮八皖實踐團沿著一路樟樹蔭進入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暑氣尚未蒸騰,玻璃幕墻把徽州民居的灰與白折疊進現代光線里,像為即將展開的敘事鋪設一道緩沖。

第一站是徽商展區。玻璃柜里平鋪著清代的“茶引”與休寧典當行的流水簿,墨字細如蟻足,卻仍能讀出“信義通商”四個字的重量。講解員說,當年徽商出門必帶三件物:賬本、算盤與族譜。賬本記銀錢往來,算盤敲出利潤,族譜則提醒他們利潤的去向——修橋、興學、施藥。我把額頭貼近玻璃,仿佛看見白銀沿著新安江回流,在故鄉的祠堂、書院與藥鋪里重新長出溫度。
轉身便遇見新安醫學。一排清代藥柜貼著手寫標簽:黃連、石斛、祁術、徽菊。抽屜半開,藥香細若游絲,卻足以把人拉回“不為良相,則為良醫”的年代。展柜中央是一冊醫書,紙頁發黃,筆跡仍清晰。旁邊附有脈案:患者如何如何,醫師就以什么什么對癥下藥。我沒有學過中醫,卻在字里行間看見同一種邏輯——把人的身體放進天地、四時與倫理的大系統里衡量,而非孤立地計算病灶,這不只是一種經驗科學的醫術,更是一種哲學。
再往前,徽州文房四寶依次排開。歙硯的眉子紋如遠山淡影,徽墨的烏光像凝住的夜。我想起胡適離鄉多年,仍堅持用徽墨寫字,也許是“墨香讓人慢下來”。我看著燈光下的書畫,墨粒在宣紙里微微起伏,像仍在呼吸一樣。工具不僅是手的延伸,更是心性的刻度——慢,才能看清細節;慢,才能守住分寸。

徽州書畫區光線極暗,似在模擬古人的畫室。我湊近看,發現畫家落款極簡約,只寫雅號,沒有官銜、沒有頭銜,仿佛名字之外的身份都可省略?;蛟S是“徽州人把驕傲藏在山水里。”不需要額外的各種標簽,真正的身份不需要注解。


最后一站是徽州建筑。一座按比例復原的天井建筑橫在眼前,逼真到我可以想象四水歸堂,雨水從瓦檐跌進青石池的聲音。我仰頭,梁與斗拱層層遞進,工匠在梁上刻“孝悌忠信”四字,不是給外人看,而是提醒自家子孫:抬頭即見家訓。建筑在徽州不僅是遮風避雨,更是一套持續排演的倫理儀式。

走出博物館時,陽光已爬上馬頭墻。我沒有拍最后一張打卡照,我收獲的是真正有意義的東西:徽州文化不是陳列柜里的標本,而是一套仍在呼吸的生活語法:徽商用賬本寫下社會責任,新安醫學用草藥守住人間溫度,文房四寶用慢對抗快,書畫用留白提醒謙遜,建筑用空間固化家訓。
屯溪老街的炊煙升起,像為這場握手畫上句點。但我知道,真正的句點不在博物館,而在回到學校后的每一次選擇:是否愿意把“誠信”“濟世”“慢”“留白”“孝悌”從展柜里帶出,讓它們在日常里繼續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