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充滿蟬鳴與陽光的暑假,我有幸成為“綠芽七彩行·童心筑夢齊”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的一員,擔任線上蘇州吳江備課組的課件制作工作。面對年齡較小的學生群體,我圍繞傳統文化主題,制作了《跟隨詩詞云旅行——春夜洛城聞笛》和《活字印百福》兩份課件。這次實踐讓我深刻體會到:好的教育不必依賴高科技,而是用真誠的設計讓知識貼近孩子,讓傳統文化以可觸可感的方式走進他們的世界。
用童趣解讀詩詞,讓城市知識藏在故事里
接到《跟隨詩詞云旅行——春夜洛城聞笛》的制作任務時,團隊明確要求面向年齡較小的學生,且要融入洛陽的城市知識。我立刻意識到,對于低年級孩子來說,復雜的動畫和花哨的特效反而會分散注意力,不如用最簡單的故事、圖片和互動游戲傳遞知識。
為了讓“洛城”這個概念變得具體,我收集了洛陽的標志性照片——龍門石窟的佛像、開滿牡丹花的公園、古老的城墻,每張圖片都配上一句口語化的解說:“看,這是洛陽的大佛,它笑起來像爺爺一樣親切”“洛陽的牡丹花開得比小朋友的臉蛋還紅”。這些直觀的視覺呈現,比任何動畫都更能讓孩子們記住這座城市的模樣。考慮到低年級學生喜歡聽故事,我還編了一個“小鯉魚游洛陽”的短篇故事:小鯉魚從吳江游到洛陽,看到了詩里的柳樹,聽到了笛子聲,用童話視角串聯起洛陽的地理風貌和詩詞意境。
在解讀“折柳送別”的意象時,我沒有講解復雜的文化內涵,而是設計了“找不同”游戲。左邊是詩中“古人折柳送朋友”的簡筆畫,右邊是團隊成員拍攝的吳江本地“奶奶折柳插窗戶”的照片,讓孩子們找出兩張圖里的共同點——都是綠色的柳樹枝。然后用一句話點明:“柳樹長得長長的,古人覺得它能把思念送得遠遠的,就像我們吳江人用柳樹祈福一樣。”這種對比設計,讓抽象的文化意象變得貼近生活。
用粘土玩轉活字,讓傳統技藝落在手心里
《活字印百福》課件的核心是讓孩子們理解活字印刷術,而團隊提出的“用粘土替代活字材料”的想法,完美解決了線上教學無法實操的難題,也讓整個課件遠離了復雜技術,回歸到動手體驗的本質。
為了讓低年級學生看懂活字印刷的原理,我用最樸素的對比圖展示:左邊畫著一塊刻滿字的木板(雕版印刷),旁邊標注“改一個字要重刻整塊板,好累呀”;右邊畫著一個個獨立的小方塊字(活字印刷),配文“換一個字只要換一個小方塊,真方便”。這種直觀的圖畫對比,比任何動畫演示都更能讓孩子們理解“活字可以重復使用”的優勢。
課件的重頭戲是“粘土做活字”的步驟教學。我用特寫照片,一步一步展示過程:第一張照片是“揉粘土”,配文“像玩橡皮泥一樣,揉成方方的小積木”;第二張是“寫福字”,用紅色馬克筆在粘土上反寫“福”字,特意標注“字要反著寫,印出來才是正的哦”;第三張是“蓋印章”,把寫好字的粘土蘸上紅印泥,印在白紙上。每張照片都配上簡單的兒歌式解說,比如“揉一揉,變方塊;寫一寫,反著來;印一印,福氣來”,方便孩子們跟著念、跟著做。
圖為小朋友展示作品 包佳敏供圖
這個過程讓我深深體會到,傳統文化的傳承不需要高科技加持。當孩子們能用熟悉的粘土親手制作“活字”,能在紙上印出自己做的“福”字時,這種真實的觸感和成就感,遠比任何虛擬動畫都更能讓他們愛上傳統技藝。
在樸素中見真章,讓教育初心暖在細節里
整個課件制作過程中,團隊始終強調“去技術化”,讓內容回歸教育本質。備課組的老師反復提醒我:“給小孩子做課件,字要大一點,顏色要亮一點,步驟要少一點。”這些簡單的要求,反而成了我設計的核心原則。
在調整《春夜洛城聞笛》課件時,團隊發現我用了太多文字說明,建議全部改成圖畫和短句。我立刻將“李白是唐朝詩人,擅長寫思鄉詩”改成了一個戴斗笠的卡通詩人形象,旁邊畫著一輪月亮和一棵柳樹,配文“李白爺爺愛月亮,愛家鄉”。這種圖文結合的方式,更符合低年級學生的閱讀習慣。
這次暑期實踐讓我明白,好的課件不是技術的堆砌,而是用心的設計。無論是用故事解讀詩詞,還是用粘土體驗活字,都讓我看到:傳統文化的傳承可以很樸素,教育的方式可以很簡單。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他們能理解的語言、能接觸的材料、能參與的方式傳遞知識,就能讓文化的種子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這段經歷也讓我更加堅定:未來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回歸本質,用真誠和用心替代花哨的形式,這樣才能真正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