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上午,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人文傳媒學院“綠芽七彩行·童心筑夢齊”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走進蘇州市吳江龍橋村委會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本日的課程是由顧靜雨帶來的“童趣蹴鞠”與“蘇扇DIY”,講述蹴鞠以及蘇扇,并進行手工DIY實踐。以學習性、實操性為主,穿梭于時間長廊,帶領孩子們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進行深入交流,在知識的傳遞中洞悉探尋,在動手實踐中傳承。跨越古今,置身于唐宋,課件上的蹴鞠場景生動躍于眼前。回望歲月,蘇州雅扇的魅力不減,DIY出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蘇扇。

圖為顧靜雨教學講解 包佳敏供圖
上午9:20孩子們跟隨顧老師徜徉于傳統(tǒng)文化的海洋中。在“童趣蹴鞠”課堂上,顧靜雨老師先從最近火爆出圈的蘇超比賽導入,解釋了比賽全稱、口號由來與參賽隊伍。將倒掛金鉤、帽子戲法等超然得分瞬間集錦成視頻,帶孩子們感受一場足球賽如何點燃全民狂歡,聽取孩子們“哇”聲一片,滿是欣賞與驚嘆。結合當下熱潮,揭示足球作為競技體育的魅力,恰當好處地通過提問“古代也有足球嗎?”和圖片來揭開蹴鞠的神秘面紗。首先顧老師帶領孩子們追本溯源,理解蹴鞠二字與其文化底蘊,明白蹴鞠的發(fā)展歷程,從石球、陶球發(fā)展為充氣球,從娛樂性蹴鞠拓展為表演性蹴鞠、競賽性蹴鞠,從狩獵工具到軍中練兵再到娛樂等,而在明朝衰落的原因用一則趣味小故事輕松說明,再用一個小視頻來加深印象,孩子們坐的端正,全神貫注。接著顧老師介紹蹴鞠的玩法與規(guī)則,將古今串起來,如今的“球門”對應古代的“鞠室”,“鞠城”則為“球場”。重點講述蹴鞠的兩種玩法——“白打”與“筑球”,用肢體語言詳細說明白打是為無需踢進球門,屬個人表演性活動。筑球則是用球門的蹴鞠活動,中間樹立三丈高竹竿,上有風流眼。孩子們明白后,顧老師進行趣味問答,提問圖片上屬于何種玩法,孩子們亮亮的眼眸中充滿了對于知識的牢固掌握,脫口而出,積極高舉手回答。接著顧老師引導孩子們回憶所學,循循善誘,對比中國蹴鞠和現(xiàn)代足球的區(qū)別,孩子們開動腦筋,發(fā)散思維,抓住細節(jié),從制球材料、球門場地、玩法規(guī)則等等切入,正確又快速地回答,甚有認真聽講的小朋友捕捉到蹴鞠發(fā)展歷程中的細節(jié)進行對比。最后顧老師鼓勵大家回去自己試著用呼啦圈代替“風流眼”試試“筑球”玩法,感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的魅力,激發(fā)對于體育文化的興趣與熱愛。

圖為孩子們DIY蘇扇照片 包佳敏供圖
在隨后的“蘇扇DIY”課堂上,顧老師首先介紹第二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蘇扇。講解蘇扇的發(fā)展歷程,了解到蘇扇是蘇州的特產(chǎn),起源于宋代,再明晰蘇州雅扇分為“折扇”“檀香扇”“絹宮扇”三類再到圖文并茂展示折扇的制作工藝,再用視頻完整呈現(xiàn),加深印象,再引出視頻中的制扇人、非遺傳承人徐義林大師,步步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讓孩子們體會到“蘇扇骨子里的雅,是慢工細活磨出來的”,薄如蟬翼的扇骨透光如琉璃,精心打磨揭示出制作折扇所需的耐心與細心,感受傳統(tǒng)非遺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得孩子們連連贊嘆不已。在理論知識講解完畢后,接下來便是動手實踐時間,在空白圓形扇面以及折扇扇面上,利用干花材料拼貼成傲雪寒梅,用水彩顏料點染出晴空暖陽,是獨屬于其年齡段的童真與美好。有的孩子在扇面上提筆寫下《江畔獨步尋花》詩句,配以塔與花,一片朦朧意境,亦有大膽潑彩抽象畫,也有“奮斗吧少年”大字躍然紙上,背景為漸變彩虹,積極向上,還有煙雨江南等等。顧老師耐心指導,鼓勵孩子們大膽創(chuàng)作,毫不吝嗇真心夸贊。想象無限,色彩協(xié)調,干花與水彩相映成趣,鮮活之氣撲面而來,每一筆都藏著奇思妙想,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意在此交融。
本日“童趣蹴鞠”與“蘇扇DIY”活動課程圓滿落幕,孩子們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深刻領略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通過顧靜雨老師的生動講解和趣味互動,大家不僅了解了蹴鞠的歷史與蘇扇的工藝,更在親手制作中沉浸式感受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智慧與美學。活動激發(fā)了孩子們對傳統(tǒng)技藝的興趣,培養(yǎng)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想象力與動手能力,為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播下了綠色的種子,讓非遺之美代代相傳。

圖為活動大合照 包佳敏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