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風帶著夏末的溫熱,吹來了我在蘇州市吳江區(qū)衡悅社區(qū)的志愿記憶。作為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綠芽七彩行·童心筑夢齊”實踐團隊的一員,我在為期七天的活動中負責了筷子乒乓實踐課、蘇州生態(tài)智慧理論課、《長歌行》勸學詩賞析課的教學,同時承擔著每日課程記錄和一部分圖片記錄與課后音視頻的整理工作。這段經(jīng)歷像一顆飽滿的果實,剝開外殼,里面是課堂上的歡笑聲、孩子們求知的眼神,以及我在“教與學”“記與思”中悄然生長的力量。
一、筷子乒乓:在“笨拙”的嘗試里藏著教育的巧思
“老師,筷子總夾不住球!”“它老是滾走!”面對孩子們此起彼伏的“小抱怨”,我握著筷子的手反而更穩(wěn)了。這堂以“筷子乒乓”為名的實踐課,核心是讓孩子們用筷子夾住乒乓球完成接力傳遞,看似簡單的游戲,實則藏著對專注力、手眼協(xié)調(diào)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的多重考驗。
開課當天,孩子們看到道具是每天吃飯用的筷子時,眼里瞬間亮起好奇的光。“大家知道嗎?筷子是我們中國人發(fā)明的智慧工具,今天我們要給它加個新技能——當‘乒乓球拍’!”我舉起筷子示范夾球的動作,特意放慢手腕發(fā)力的幅度,“手指要像給小鳥搭窩一樣輕輕攏住筷子,掌心空出一點空間,球才不容易掉。”
分組練習時,我發(fā)現(xiàn)有的孩子急著發(fā)力,反而讓球滾得更遠;有的孩子過于小心,半天不敢移動腳步。我沒有直接糾正,而是蹲下來和他們一起嘗試:“你看,就像我們走路要先站穩(wěn),夾球也要先讓筷子和球‘做好朋友’。”我讓孩子們先練“靜態(tài)夾球”——把球放在桌面上,用筷子穩(wěn)穩(wěn)夾住保持10秒,再慢慢過渡到移動傳遞。當?shù)谝粋€孩子成功把球傳給隊友時,教室里爆發(fā)出熱烈的掌聲,那掌聲里不僅有歡呼,更有對“堅持”的共鳴。
課程尾聲的接力比賽成了高潮。我給獲勝小組發(fā)了印有蘇州園林圖案的書簽,卻特意把“最佳進步獎”頒給了一開始總掉球的小男孩:“你看,你從夾不住球到能跑完半程,這比贏比賽更厲害。”他攥著書簽跑過來,小聲說:“老師,我回家要練夾豆子!”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實踐課的意義從不在“完成任務”,而在讓孩子們在試錯中相信“慢慢來,會更好”。

圖為顏欣雨教學 包佳敏供圖
二、蘇州生態(tài)智慧:把家鄉(xiāng)的水土變成活的教材
“誰知道蘇州的‘母親河’是什么?”當我在生態(tài)智慧課上拋出這個問題時,一個的小女孩立刻舉手:“是大運河!我爺爺每天都去河邊散步!”她的話像一把鑰匙,成功打開了我準備已久的“蘇州記憶”。
這堂理論課的特別之處,在于所有案例都扎根于蘇州本土。我提前搜集了太湖濕地的生態(tài)數(shù)據(jù)、京杭大運河的治理故事,甚至找了護城河四季照片——春天的垂柳拂水,夏天的荷花映日,秋天的蘆葦蕩里藏著白鷺,冬天的河面結(jié)著薄冰。“大家看,這條河不僅養(yǎng)活了魚蝦,還讓我們的城市變得更漂亮,這就是‘生態(tài)’的意思——所有生命互相幫忙,一起好好生活。”我指著PPT里的生態(tài)鏈示意圖,用“朋友”來比喻動植物與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就像我們社區(qū)里的大樹給小鳥安家,小鳥幫大樹捉蟲子,它們是好朋友。”

圖為顏欣圖教學 包佳敏供圖
三、《長歌行》:讓千年前的詩句長出當代的嫩芽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當我在課堂上念出這句詩時,陽光剛好從窗縫里溜進來,落在孩子們身上。《長歌行》的賞析課,我沒有急著講詩意,而是先帶他們看了一段延時攝影:園子里的向日葵從種子發(fā)芽到開花結(jié)果,再到深秋枯萎,全程不過幾十秒,卻濃縮了植物的一生。
“詩里的‘葵’,就是我們看到的向日葵。”我指著PPT上一株簡單的向日葵,“它早上跟著太陽轉(zhuǎn),晚上低下頭休息,就像我們白天學習、晚上睡覺一樣,有自己的節(jié)奏。”解析“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時,我特意播放了蘇州平江路的河水視頻,“大家看,河水只會向前流,不會回頭,就像時間一樣,過去了就再也回不來了。”孩子們盯著屏幕里的流水,忽然有人小聲說:“那我們要珍惜時間。”
最動人的環(huán)節(jié)是“詩畫創(chuàng)作”。我讓孩子們把對詩句的理解講出來,有的孩子說了了頂著露珠的向日葵,旁邊寫著“要像它一樣努力長大”;有的孩子畫了奔流的小河,河面上漂著“少壯不努力”的字樣。一個平時坐不住的男孩,卻安靜地在畫的角落添了只小小的蝸牛,他說:“蝸牛爬得慢,但一直爬就能到終點,就像我們學習一樣。”那一刻,千年前的詩句不再是紙上的文字,而成了孩子們心里長出的嫩芽。
四、鏡頭背后:記錄者也是參與者
“老師,你什么時候給我們拍照片呀?”每天上課前,總有孩子這樣問我們。作為團隊的“記錄員”,我們的背包里始終裝著充電寶,鏡頭成了我們觀察課堂的另一只眼睛。
拍筷子乒乓課時,我們會特意蹲在地面角度,捕捉孩子們彎腰夾球時專注的側(cè)臉,汗水從額角滑落的瞬間,以及球落地時懊惱又不服氣的表情;拍生態(tài)瓶制作課時,我們把鏡頭對準他們觀察生態(tài)瓶的眼神,睫毛上沾著的陽光比任何濾鏡都動人;拍《長歌行》課時,我們拍下了他們低頭畫畫的背影,筆尖在紙上移動的軌跡,像在書寫成長的密碼。
五、告別時,收獲比付出更厚重
結(jié)束最后一天的課程是沒有隆重的告別儀式,像是悄無聲息的落葉,我們慢慢轉(zhuǎn)接了后期課程安排。孩子們背著自己做的布包依次由家長領回家,和往常不一樣的是,有一個年齡最小的孩字一直待到了最后,默默地走到我們的身邊,說:“老師,我現(xiàn)在會用筷子夾豆子了,也知道要早點起床讀書了。”我忽然明白,所謂“志愿”,從來不是單方面的給予,它是雙向的反饋。
我教孩子們用筷子傳遞乒乓球,他們卻教會我“耐心比技巧更重要”;我講蘇州的生態(tài)故事,他們用童言童語告訴我“保護家鄉(xiāng)就是保護自己”;我解析《長歌行》的道理,他們用畫筆告訴我“成長有千萬種節(jié)奏”。而鏡頭里的每一張笑臉、每一個瞬間,都在提醒我:教育不是灌輸,而是像陽光一樣,讓每個生命自然生長。

圖為大合照 包佳敏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