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紫露 報道 柯小倩 攝影)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激發青少年對傳統手工藝的興趣,武昌理工學院崇陽筑夢志愿服務隊于2025年7月21日在咸寧市港口鄉洞泉小學開展“農遺逐夢?青創領航”主題剪紙課程。課程通過理論講解、技巧示范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剪紙藝術的魅力,培能力與文化認同,助力非遺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傳承。

據了解,本次剪紙課由崇陽筑夢志愿服務隊隊員李靜怡擔任主講,面向洞泉小學一至六年級學生開展。課程以“非遺傳承從少年抓起”為理念,結合農村非遺文化特色與小學生認知特點,將剪紙的歷史淵源、技藝特點與生活應用融入教學,通過趣味講解、現場演示、分組實踐等環節推進。
課堂伊始,李靜怡以“一張紙的魔法”為切入點,用生動的語言介紹剪紙藝術的起源:“早在漢代,人們就開始用剪刀在紙上剪出圖案,用來裝飾窗戶和節慶物品,經過千百年的發展,剪紙成為了我們國家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她展示了多幅傳統剪紙作品,從寓意吉祥的 “福字紋” 到描繪農耕生活的 “五谷豐登圖”,逐一講解其中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們了解剪紙與傳統節日、民俗活動的緊密聯系。
隨后,李靜怡進入實踐教學環節。她先示范了基礎的折紙方法:“對折時要對齊邊緣,這樣剪出的圖案才對稱;剪曲線時要慢慢轉動紙張,不要用力過猛。”她從簡單的“五角星”“小花朵”等圖案入手,逐步引導學生掌握剪、刻、鏤空等技巧。學生們專注地盯著示范過程,時不時模仿著比劃剪刀的動作。分組實踐時,李靜怡為每個小組發放了彩紙、安全剪刀和圖案模板,耐心指導學生操作。低年級學生在模板的輔助下剪出整齊的圖案,高年級學生則發揮創意,嘗試自主設計,有的剪出了農村常見的雞鴨牛羊,有的剪出了象征豐收的稻穗和果實,還有的將課堂學到的圖案組合成一幅“鄉村生活圖”。教室里充滿了剪刀裁剪紙張的沙沙聲,孩子們的臉上滿是專注與期待。
課程接近尾聲,李靜怡組織了“剪紙作品展示會”,學生們紛紛舉起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賞、交流心得。一張張色彩鮮艷的剪紙作品被貼在教室后墻上,構成了一幅充滿童趣與鄉土氣息的“非遺畫卷”。
最后,記者采訪到洞泉小學五年級學生陳明宇,他舉著自己剪的 “稻草人守護稻田” 圖案說:“以前只在奶奶的窗戶上見過剪紙,今天自己動手做才知道這么不容易。李老師說剪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貝,我以后要多練習,還要教弟弟妹妹剪,讓他們也知道咱們的傳統文化有多厲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