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羽銜新”實踐團深耕安吉鄉土,用墻繪、文創激活鄉村“網紅經濟”
夏日炎炎,安吉縣大溪村的青翠山野間,卻涌動著一股青春的藝術熱潮。浙江農林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青羽銜新”社會實踐團的師生,一頭扎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發源地,用手中的畫筆和專業智慧,為鄉村振興注入澎湃的“藝術動能”,繪就了一幅生動的“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共富畫卷。
“藝”起下鄉:解碼鄉土,藝術賦能深扎根卷起褲腿,背上畫板,這群年輕的“設計師”們不是在課堂,而是在大溪村的田間地頭、茶園古道。他們與茶農一同采摘春茶,指尖沾染茶香,耳中聆聽“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的鮮活故事;他們沿著千年古道尋訪,將散落山野的傳說拾起,精心編織成獨特的“文化基因圖譜”。這并非走馬觀花,而是深度的“田野調查”。依托學院與大溪村共建的“青鳥計劃”創新平臺,師生們將藝術設計思維與在地文化深度融合,對村落空間節點進行細致調研。最終,10組飽含創意、融合竹文化、茶文化、古道精髓的設計方案經過反復打磨,從圖紙走向現實,形成了一套既具文化靈魂又切實可行的“藝術賦能鄉村工具包”,為后續深度介入奠定了“文化-空間-產業”融合發展的堅實基礎。

師生們在點位細致調研。張程海供圖
“墻”勢出圈:青春筆觸,點“靚”鄉村引客來當設計圖紙遇見浙北鄉村的白墻黛瓦,一場“顏值革命”悄然上演。在學院團委書記柯杰的帶領下,10名核心成員頂著酷暑高溫,創新采用“專業主筆+村民共創”的模式,揮舞畫筆。短短時間,6處、超過100平方米的主題墻繪驚艷亮相。原創IP“竹寶”——一個憨態可掬的擬人化竹筍形象,躍然墻上,巧妙地串聯起竹海的波濤、茶山的云霧,將生態元素轉化為可互動、可打卡的文化符號。一條“一步一景、移步換故事”的沉浸式文旅動線就此誕生,瞬間引爆了鄉村的“網紅”潛力。
實踐團于墻繪成果圖打卡示范(1)。張程海供圖
實踐團于墻繪成果圖打卡示范(2)。張程海供圖
村民點贊:藝術催化,激活內生“共富力”藝術帶來的,遠不止是視覺的享受。這場“墻繪行動”如同一劑催化劑,有效激活了鄉村的內生動力。調查顯示,高達90%的受訪村民欣喜地表示,這些墻繪顯著提升了村莊的“顏值”和吸引力,吸引游客紛紛駐足拍照打卡。民宿經營者姚阿姨的反饋最為生動:“游客們看到墻上這些漂亮的畫兒和打卡點,可興奮了,上上下下地跑著拍照!這人氣旺了,我們的民宿生意自然就跟著好啦!”這聲聲發自肺腑的贊譽,正是藝術設計與村民需求、產業發展同頻共振的最佳寫照,生動演繹了“生態美”如何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百姓富”。
實踐團向村民了解調研。張程海供圖
對標“樣板”:解碼“余村經驗”,擘畫可持續未來 為了探尋“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更深層路徑,實踐團專程走進鄉村振興的全國樣板——余村,進行深度學習。他們系統解構余村如何從“賣石頭”成功轉型為“賣風景”,其“全域景區化”的系統思維、“余村印象”文創品牌的成功運營、乃至碳匯交易的金融創新,都給團隊帶來深刻啟示:藝術賦能鄉村振興,需要構建“IP孵化-場景營造-產業延伸”的閉環;鄉村美學營造,要平衡好“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經濟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則需打造“政府引導-高校賦能-村民主體-市場運作”的多元共治模式。
實踐團在余村調研參觀。張程海供圖
青春執筆,繪就“紅綠金”協奏曲從深挖鄉土文化基因,到精準植入藝術場景;從創新“村民共創”機制,到探索產業鏈延伸,浙江農林大學“青羽銜新”實踐團以藝術設計為有力支點,撬動了鄉村振興的無限可能。這場生動的社會實踐,不僅成功探索出“校地協同、師生共創、村民參與”的創新范式,更以青春實踐印證:當青年的無限創意碰撞鄉土的深厚智慧,當藝術美學深度融入生態價值,綠水青山就能真正蝶變為造福百姓的“幸福不動產”。

實踐團手持畫筆合照。張程海供圖
如今,在浙北這片被青春藝術點亮的山鄉,“黨建紅”引領著方向,“生態綠”鋪就了底色,而躍動的“藝術金”正源源不斷地激發著發展動能。這幅由“紅、綠、金”三色交融繪就的共富新畫卷,不僅裝點著大溪村,也為新時代鄉村振興貢獻著充滿活力的“浙農林大方案”。這支青春之筆,飽蘸時代的濃墨,必將把承載著生態價值、文化厚度與民生溫度的動人樂章,奏響在更廣闊的鄉村大地。
通訊員:李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