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風景園林與建筑學院“規劃繪就共富路,產村雙興向未來”暑期社會實踐團深入天臺縣龍溪鄉持續調研。
龍溪鄉坐擁天臺山西南麓得天獨厚的生態、人文資源稟賦,是天臺黃茶主產區之一,亦承載著寒山、和合等文化底蘊。當地以“共富工坊”為核心抓手,探索茶產業+農文旅融合發展路徑,擘畫產業、就業、生態協同的共富新局。為深挖“產村融合”的空間邏輯與組織機制,實踐團聚焦共富工坊,通過走村入戶、干部訪談、實地踏勘,力求用步履丈量共富路,為鄉村振興貢獻青年智慧。

圖1 紫峰山茶葉
實踐團走進天柱村家庭茶企,與村書記葉占形進行深入交流。葉書記圍繞紫峰山茶葉品牌,重點介紹了“中黃一號”等高山茶葉的品質優勢及種植環境,并分享了家庭茶企帶動村集體增收的經驗。葉書記指出,在市場行情低迷時期,村集體通過統一收購青葉保障農戶收益,家庭茶企成為帶動龍溪鄉村民保本增收的重要途徑。天柱村也依托柱峰茶葉合作社共富工坊,以茶產業為核心成為龍溪鄉茶葉共富的關鍵節點之一。實踐團隨后逐步調研走訪,進一步了解村民對共富路徑的認知與期望,為后續研究積累一手資料。

圖2 實踐團采訪葉占形書記
實踐團成員在金敏麗老師的帶領下前往龍溪鄉共富工坊服務中心,與農業副鄉長陳盛展開座談交流。在參觀文化客廳過程中,陳副鄉長介紹了龍溪鄉“以旅促農、以文興產”的發展思路。作為全鄉鎮體量最小、農業“低小散”特征突出的鄉鎮,龍溪正積極探索以“隱士文化”“龍文化”為基礎的文旅融合路徑。他提出,通過包裝山上茶葉與山下果蔬形成組合產品、開展直播銷售與旅游體驗并行的方式,打破小規模農業的市場瓶頸。
面對實踐團的提問,陳副鄉長也坦言當前在水源保護與村莊發展協調、資金和市場拓展方面仍存在現實困境,但龍溪鄉已開始踔厲尋找破局方向,確定林下經濟和低空經濟等新興致富路徑,以拓寬鄉村產業邊界、激發空間活力。

圖3 實踐團成員采訪陳副鄉長

同過對天柱村家庭茶企與龍溪鄉共富工坊的實地調研,實踐團對當前鄉村產業與空間聯動機制有了更全面的認知。接下來,團隊將聚焦中黃一號茶產業研發歷程以及拓寬茶葉銷售渠道等方向,繼續解碼產村雙興的發展智慧。
圖4 實踐團合影
文:吳羿辰、尹泓驊
圖:陳妍凝、彭博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