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紫露 報道 洪怡 攝影)為提升鄉村兒童音樂素養,引導學生感受聲音的多樣性與音樂的魅力,2025年7月18日,武昌理工學院農遺逐夢?青創領航崇陽筑夢志愿服務隊在咸寧市港口鄉洞泉小學開展“聲音與音樂的探討”主題美育課,由林雪涵擔任主講。課程通過多樣化互動形式,助力學生建立對聲音與音樂的基礎認知,有效激發了學生的藝術探索興趣。

據了解,本次美育課面向洞泉小學全體學生,以“感知聲音,走進音樂”為核心方向,圍繞聲音的特性與音樂的構成展開。課堂伊始,林雪涵結合鄉村環境特色,引導學生聆聽校園內的鳥鳴、風聲、樹葉摩擦等自然聲音,讓學生在熟悉的場景中初步感知聲音的存在與差異。學生們豎起耳朵仔細分辨,不時小聲交流自己聽到的“特別聲音”,現場氛圍逐漸活躍。
在此基礎上,課程引導學生探索生活中的“音樂元素”。林雪涵帶來簡易樂器模型與日常物品,示范如何通過敲擊、吹奏等方式制造不同音調,鼓勵學生動手嘗試,將剛才聽到的自然聲音轉化為簡單節奏。孩子們拿起手中的小木棒、塑料瓶等,模仿林雪涵的樣子創作屬于自己的“節奏曲”,課堂里充滿了此起彼伏的“咚咚”“沙沙”聲與歡笑聲。
互動環節中,林雪涵組織“聲音猜猜看”游戲,播放樂器聲、動物聲、生活場景聲等音頻片段,讓學生搶答聲音來源。這一環節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聲音多樣性的理解,也讓他們在輕松氛圍中學會辨別不同聲音的特點。觀察發現,整堂課中學生參與熱情高漲,從最初的羞澀觀望到主動舉手展示,對聲音與音樂的興趣顯著提升。
最后,記者采訪到崇陽筑夢志愿服務隊美育課隊員徐緣,她表示:“鄉村兒童的藝術教育需要更多元的形式,‘聲音與音樂的探討’課程正是希望從生活中最常見的聲音入手,讓孩子們發現藝術并非遙不可及。通過這樣的課程,我們希望培養他們對聲音的敏感度和對音樂的感知力,更期待這份對藝術的好奇能伴隨他們成長。目前,這類美育課已納入支教常規課程體系,將持續為洞泉小學的孩子們帶去不一樣的藝術體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