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至15日,浙江農林大學“青壟ART+”脈流計劃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團赴衢州市開化縣下淤村,開展了為期15天的社會實踐活動。從初識鄉土到深耕探索,團隊以“藝術激活鄉旅潛能”為核心,用青春智慧為村莊旅游發展注入鮮活動能。

圖 1馬金溪風貌
實踐首站,團隊便踏上“尋根之旅”——走進浙西革命斗爭紀念館,在泛黃的史料與生動的展陳中觸摸紅色記憶;漫步根宮佛國景區,于巧奪天工的根雕藝術里感受非遺魅力;駐足開化縣文化客廳,系統了解縣域未來發展規劃與特色民俗傳統。這場“預熱調研”讓成員們快速把握開化縣的歷史文脈與發展方向,為聚焦下淤村的實踐打下堅實基礎。

圖 2實踐團前往景區
自7月2日起,團隊正式扎根下淤村,以“腳底板”丈量鄉村肌理:穿梭在錯落有致的村落巷道,記錄老房改造的潛力;駐足于清澈蜿蜒的溪邊水岸,觀察親水節點的利用現狀與游客動線;穿行在綠意盎然的田間地頭,探尋農耕體驗與旅游融合的可能性。成員們不僅是細致的“資源勘探者”,系統梳理村內旅游節點的優劣勢,更主動當起“傾聽者”——在藝術家工作室里與創作者深談,討教如何讓當地民俗文化“看得見、帶得走”。這些帶著溫度的聲音,都化作團隊構思方案的重要養分,圍繞配套服務升級、農旅場景創新、民俗IP打造等方向,他們反復打磨思路,期待讓村內閑置資源“活”出價值,讓游客從“匆匆路過”變為“駐足流連”。

圖 3團隊成員訪談游客
15天的實踐雖已落幕,但青春與鄉村的聯結仍在延續。浙江農林大學“青壟ART+”脈流計劃實踐團帶著滿滿的調研成果暫別下淤村,而那些關于鄉旅賦能的思考與方案,將成為種子播撒在這片土地上。未來,團隊將持續完善實踐成果,期待以更精準的創意助力下淤村走出一條“文化有溫度、旅游有活力”的鄉村振興路,讓青春力量真正扎根鄉土、開花結果。

圖 4團隊合影
圖:俞星辰、俞夢婷
文:陳楚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