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規劃先行。2025年7月初,風景園林與建筑學院“規劃繪就共富路,產村雙興向未來”暑期社會實踐團,在金敏麗、馬進兩位老師帶領下,深入浙江省天臺縣石梁鎮慈圣村、龍溪鄉天柱村開展調研,學習產村融合先進經驗,體會“八八戰略”和“千萬工程”內涵精神。
作為省屬唯一農林類高校,浙江農林大學多年來持續幫扶天臺縣鄉村發展。此次實踐團隊延續學校助力傳統,聚焦慈圣村、天柱村發展痛點——鄉村空心化,老齡化加劇,產業處于初級階段等共性問題。前期實踐團通過梳理村莊發展脈絡、對接往屆團隊,形成詳實背景調研報告,為此行精準錨定原點。

圖 1天柱村茶園風景圖
天柱村坐擁高山茶園,卻受困于品牌影響力弱、銷售渠道窄等問題;慈圣村藏著“唐詩之路”文化瑰寶與千年圣柿產業資源,卻因區位瓶頸難以轉化為發展動能。實踐團深知,鄉村規劃不能“紙上談兵”,唯有扎根土地,才能找到破題關鍵。

圖 2實踐團成員采訪天柱村村民

圖 3實踐團成員協助葉經理注冊社交媒體賬號
實踐團首抵天柱村,圍繞茶產業展開深度調研。在柱峰茶葉專業合作社,成員們跟隨葉高咸總經理走進制茶車間,全程學習從萎凋到烘干茶葉加工工藝,更直擊產業“痛點”——深加工能力薄弱、宣傳手段單一。針對該問題,實踐團協助葉經理注冊抖音、小紅書賬號,拍攝茶園風光與制茶過程短片,傳授運營技巧,以數字媒介拓寬銷售渠道。傍晚時分,實踐團分組入戶,收集村民家庭結構、收入來源等一手資料,為茶旅融合規劃提供依據。
“鄉村振興不能靠單打獨斗”,實踐團深入龍溪鄉共富工坊服務中心,與農業副鄉長陳盛座談,探尋“鄉鎮統籌+村莊發力”的協同機制。龍溪鄉以“共富工坊”為紐帶,整合天柱村等村落的產業資源,探索“茶產業+隱士文化+龍文化”的文旅融合路徑,實踐團從中獲得啟發:鄉村振興需打破“一村一地”局限,實現資源聯動。

圖 4實踐團走訪慈圣村村民
緊接著,實踐團轉戰慈圣村。作為“唐詩之路”重要節點,這里既有李白等詩人留下的文化印記,又有千年圣柿形成的產業基礎。在金敏麗老師帶領下,成員們實地考察往屆景觀設計落地成果,見證文化景觀如何轉化為“美麗經濟”;在村文化禮堂,通過省教育廳組織處干部駐慈圣農村指導員吳磊的講解,深刻理解“規劃要貼合民生”的內涵。
在接下來的幾天中,實踐團結合慈圣村高速貫通在即的機遇,分四組推進工作:調研柿子產業種植規模與加工現狀,梳理產業鏈延伸潛力;提煉“唐詩+圣柿”文化符號,設計景觀標識;摸排常住人口需求,為基礎設施優化提供建議;細化詩路節點設計,讓文化景觀更具互動性。
無論是天柱村家庭茶企帶動集體增收的經驗,還是慈圣村以文化凝聚村民的實踐,都讓團隊深刻認識到:產村雙興的核心,是讓產業扎根鄉土、文化融入生活,讓村民成為最大受益者。
此次實踐,團隊以“產業為核、多維聯動”為框架,既為兩村提供了具體解決方案——從茶葉賬號運營到詩路節點設計,又積累了山區鄉村發展的共性經驗。實踐團成員將專業知識寫在鄉村大地上,讓規劃落地。

圖 5實踐團合影
目前,實踐團已整理形成兩村產業現狀分析報告與初步規劃建議。下一步,團隊將持續跟蹤賬號運營效果,完善茶旅、文旅融合方案,讓“共富路”藍圖逐步轉化為實景。
從茶園到柿林,從車間到農家,實踐團以青春之力,在鄉村振興的賽道上踔厲前行。我們深知,規劃繪就的不僅是發展藍圖,更是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產村雙興道路上,每一步實干,都在通向共同富裕的未來。
文:吳羿辰,尹泓驊
圖:陳妍凝,彭博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