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上午,長安大學赴陜西商洛“智慧營建?綠映商山”暑期社會實踐隊抵達商洛市柞水縣終南山寨。此行旨在深入挖掘陜南傳統(tǒng)建筑中的營造智慧,通過實地踏勘、走訪村民、系統(tǒng)記錄等方式,為傳承與活化傳統(tǒng)建筑文化積累一手資料。隊員們攜帶測繪設備,沿著青石板路走進這座藏于秦嶺深處的古寨,一場與傳統(tǒng)建筑的“對話”就此展開。

實踐隊在終南山寨合影(來源:成員自攝)
夯土為基:觸摸千年營造的溫度
終南山寨的夯土建筑成為隊員們最先關注的焦點。調研發(fā)現(xiàn),此地的夯土建筑大致呈現(xiàn)三種主要形式:第一種采用傳統(tǒng)夯土與茅草混合,茅草的韌性有效緩解了土墻的開裂問題;第二種在傳統(tǒng)夯土中摻入石子,既增強了結構強度,又顯著提升了墻體抵御風雨侵蝕的能力;第三種則采用夯土磚壘砌的形式,磚塊間精妙的咬合紋路蘊含著古人對力學的樸素理解。這些看似樸素的營造手法,正是古人順應自然、巧妙利用自然的生動體現(xiàn)。隊員們舉起相機,細致捕捉不同光影下墻體的肌理變化,系統(tǒng)記錄下這些寶貴的工藝細節(jié)。

實踐隊調研當?shù)亟ㄖ?來源:成員自攝)
石砌為骨:探尋就地取材的生存哲學
當?shù)氐氖宸恳砸?guī)整的石條或不規(guī)則的石塊砌筑墻體,頂部覆蓋著層層疊疊的石板,青灰色的石板與山間的盎然綠意相映成趣。石板的良好隔熱性使房屋實現(xiàn)了“冬暖夏涼”的效果,而石材固有的耐久性則賦予了建筑防潮防火的特性。當?shù)鼐用癖硎?ldquo;這些石頭都是從附近山上采的,不用走遠路,省錢又結實”,工匠們將就地取材的石塊大小交錯砌筑,縫隙間巧妙填充碎石,既節(jié)省了材料,又確保了墻體結構的整體性與堅固性。在驚嘆之余,隊員們詳細記錄下這些石塊的砌筑肌理。


當?shù)厥宸繉嵟?來源:成員自攝)
木構為魂:品味中式建筑的雅致風骨
寨中的木構建筑靈動精巧,尤以抬梁式木屋架為典型代表。粗壯的木梁與纖細的木柱通過精密榫卯相互咬合,無需一釘一鉚卻穩(wěn)固如山。梁架上的雕花雖歷經歲月磨蝕,仍能窺見當年的精美工藝。連接不同房屋的木棧道結構巧妙,既有效解決了山地建筑的高差問題,又與周圍環(huán)境和諧相融。隊員們使用卷尺仔細測量木構件的尺寸,在筆記本上詳細記錄榫卯結構、材質選擇等信息,力求從比例與結構關系中解讀古人精妙的營造密碼。


當?shù)啬緲嫿ㄖ嵟?來源:成員自攝)
巧構精飾:傳統(tǒng)元素的創(chuàng)意新生
除主體建筑外,隊員們也格外關注那些蘊含于細節(jié)中的營造智慧。木窗的格紋樣式豐富多變,有的仿梅枝,有的似回紋,既保證了通風采光的基本功能,又暗含吉祥寓意;大門上方的門簪造型精巧,常雕刻著花卉、瑞獸等紋樣,是屋主身份與審美情趣的體現(xiàn)。古寨在造景手法上的巧思更令隊員們贊嘆不已:廢棄的老石磨盤被串聯(lián)起來用作橋欄桿,既盤活了舊物,又透出濃厚的農耕文化底蘊;瓦片被錯落有致地排列成景觀墻,陽光照射下形成斑駁的光影效果;古樹樹干被匠心獨運地改造成樓板的支撐柱,既保留了樹木的生命印記,又使建筑與自然環(huán)境渾然一體。


當?shù)亟ㄖ嫾嵟?來源:成員自攝)
終南山寨的青磚黛瓦、木石筋骨,承載的不僅是一座古寨的歲月記憶,更是陜南人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存智慧結晶。此次終南山寨之行,實踐隊收獲豐碩。隊員們不僅系統(tǒng)采集了夯土、石砌、木構等主要建筑類型的一手資料,更詳盡記錄了建筑構件與造景手法的豐富細節(jié),最終形成了包含圖像、測繪數(shù)據、文字記錄及口述史料在內的多維度資料集。接下來,隊員們將對調研素材進行整理、歸類與分析,最終匯編成冊,為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研究、保護與傳承提供鮮活的樣本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