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暑期志愿教學服務志愿者抵達贛州進行教學活動。在贛州一家兒童服務站的活動室里,空調吹散了悶熱,卻吹不散孩子們眼中的好奇——今天來的“老師”是一群來自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大學生,他們身穿紅色志愿者馬甲,帶來的教具除了彩色粉筆、情景卡片,還有一摞嶄新的A4紙。“紅心研墨”實踐團隊是由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多名學生組成的實踐團隊,成員多來自教育學、心理學和社會工作專業。隊長是小學教育專業大三學生,她說:“我們在文獻里看到,6-12歲是兒童建立安全認知的關鍵期,但很多防霸凌教育停留在‘不要被欺負’的口號上,孩子其實不懂‘欺負’會留下什么傷。”為此,團隊從3月開始籌備,查閱了《兒童校園霸凌預防指南》《具象化教學在兒童教育中的應用》等資料,走訪了3所小學的班主任,最終敲定了以“體驗式學習”為核心的教案——而“紙喻心”環節,正是他們推翻3版方案后才確定的創意。破冰游戲切入痛點7月9日清晨,團隊成員帶著50張A4紙、20套情景扮演卡片和連夜趕制的防霸凌手冊,坐了3小時大巴抵達贛州兒童服務站。站長劉芳告訴記者:“去年有家長反映,孩子在學校被起侮辱性綽號,回家后偷偷哭,我們想做些什么,但缺乏專業方法。”這也是服務站主動聯系高校團隊的原因。活動在上午9點正式開始。起初,孩子們有些拘謹,有的扒著門框看,有的攥著衣角坐在角落。心理學專業的團隊志愿者先玩了個“名字接龍”游戲:“我是喜歡畫畫的志愿者,接下來請說出你的名字和一個愛好。”3分鐘后,氣氛逐漸活躍,當一個叫小宇的男孩說“我喜歡踢足球,但有人說我跑得慢像蝸牛”時,團隊志愿者順勢切入主題:“小宇遇到的這種情況,可能就是一種霸凌哦。”隨后,志愿者用動畫短片和漫畫講解了霸凌的四種類型:語言霸凌(起綽號、辱罵)、行為霸凌(推搡、搶東西)、關系霸凌(孤立、散播謠言)、網絡霸凌(惡意P圖、群里辱罵)。“大家看,視頻里的小朋友因為被起綽號不想上學,這就是語言霸凌的傷害。”團隊志愿者指著短片說。她特意挑選了貼近兒童生活的案例,比如“同桌故意把你的課本藏起來”“小組活動時大家都不跟你一組”,當提到“有人在班級群里發你的丑照”時,幾個孩子忍不住小聲說:“我見過!”“紙喻心”震撼體驗10點15分,最受期待的“紙喻心”環節開始了。團隊志愿者舉起一張平整的A4紙:“這張紙就像我們的心靈,本來干干凈凈、平平整整。”她分給每個孩子一張紙,“現在,請大家聽我說,當聽到‘有人罵你笨’時,輕輕捏一下紙;聽到‘有人故意推你’時,再用力捏一下;聽到‘大家都不跟你玩’時,把紙揉成一團。”孩子們的動作從遲疑到認真:小宇捏紙時眉頭皺著,像是想起了什么;穿粉色裙子的小雨捏得很輕,志愿者走過去發現,她的紙已經有了幾道淺痕。“現在,請大家把紙展開。”志愿者說。當三十多張布滿褶皺的紙被舉起時,活動室里突然安靜了——有的紙邊緣卷了起來,有的被揉成了緊實的團再展開,留下深深的紋路。“大家試試,能把它變回原來的樣子嗎?”志愿者問。孩子們用力撫平,卻發現褶皺依然清晰。“就像這張紙,”志愿者的聲音放輕了,“每次被欺負,我們的心靈就會留下一道‘褶皺’。道歉可能會讓褶皺變淺,但很難完全消失。小宇,你之前被說‘跑得慢’,心里是不是像被捏了一下?”小宇點點頭,眼圈有點紅。小雨突然舉手:“我以前不想跟玲玲玩,她哭了,是不是我也讓她的‘紙’有褶皺了?”這個問題讓志愿者們驚喜——孩子們已經開始從“受害者”視角轉向“施害者”反思。情景演練賦能應對11點,情景模擬環節將活動推向高潮。志愿者準備了6個場景卡片,包括“被同學搶跳繩”“有人說‘不跟我玩就告訴老師你罵他’”“朋友圈有人發你摔倒的照片”。孩子們分成6組,輪流扮演“被欺負者”“欺負者”和“旁觀者”。在“被搶跳繩”場景中,扮演“被欺負者”的小浩起初低著頭不說話,志愿者蹲下來教他:“你可以看著對方的眼睛,大聲說‘這是我的跳繩,請還給我’。”練習3次后,小浩終于鼓起勇氣,聲音雖然有點抖,但眼神很堅定。扮演“旁觀者”的小雅舉手:“我可以去告訴老師嗎?”“當然可以!”志愿者說,“旁觀者的幫助很重要,就像給褶皺的紙抹上‘膠水’,能讓它慢慢變平。”網絡霸凌的模擬更具現實意義。志愿者用玩具手機演示“有人發你的丑照”,教孩子們“三步應對法”:不回復、截圖保存、告訴家長。“記住,不要自己刪掉證據,要讓爸爸媽媽看到。”李然強調。小宇突然說:“我表哥就遇到過,他把截圖給姑姑看,姑姑找了對方家長。”承諾墻見成長中午12點,活動接近尾聲。孩子們把自己的“心靈紙”寫上名字,貼在“反霸凌承諾墻”上。小雨在紙上畫了個笑臉:“我以后不欺負別人,也不怕被欺負。”服務站的劉芳看著承諾墻,眼眶濕潤了:“以前我們講‘不要欺負人’,孩子們聽不進去,今天這張紙,比我們說十句話都有用。”下午,團隊成員對10名孩子進行了簡單回訪。小宇說:“我知道以后有人罵我,就說‘請你道歉’,還要告訴老師。”小雨則拉著志愿者的手:“我想跟玲玲道歉,把她的‘紙’撫平一點。”返程的大巴上,團隊成員累得靠在椅背上,卻難掩興奮。“那個叫小雨的孩子能反思自己,說明活動真的觸動了她。”團隊志愿者說。志愿者翻著手機里的照片:“這些褶皺的紙,是最珍貴的‘作業’。”據悉,“紅心研墨”暑期社會實踐團隊還將在贛州開展3場類似活動,并把“紙喻心”教案整理成手冊,留給服務站作為長期教材。志愿者已經計劃每周用15分鐘,讓孩子們對著“承諾墻”分享自己的經歷:“這不僅是一堂課,更是一顆種子。”夕陽西下時,服務站的窗戶里,那張貼滿褶皺紙張的承諾墻在風中輕輕晃動,像一群守護心靈的小衛士,無聲訴說著:每個孩子的心靈,都值得被溫柔對待,遠離褶皺,永遠平整。

圖為實踐隊在支教。社區人員拍攝通訊員朱梓瑜,何淑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