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上午,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實踐團隊來到此地。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實踐團隊在贛州僅憑一張白紙,就讓孩子通過觸覺理解了校園霸凌的深層傷害。這張被揉捏的紙,不僅是教具,更是橋梁——連接了抽象的心理傷害與兒童能理解的具象體驗。靈感溯源:從課堂理論到觸感教具贛州兒童服務站的活動室里,孩子們圍坐在桌子旁,每個人面前都放著一張A4紙。這些紙看起來平平無奇,但在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暑期志愿教學服務團隊的設計下,它們即將成為“理解傷害”的鑰匙。“紅心研墨”實踐團隊的教案創新,源于一次偶然的課堂討論。教育學教授張老師在課上說:“兒童對抽象概念的理解,需要具象化的載體。”這句話讓團隊成員深受啟發。他們嘗試過用橡皮泥(被捏變形)、用水(被污染),最終選擇了A4紙——因為它常見、便宜,且褶皺的不可逆性能直觀體現“傷害的持久性”。為了驗證這個創意,團隊在學校附近的幼兒園做了次小實驗:讓10個5歲孩子揉捏紙張,結果8個孩子能說出“紙受傷了”。這個結果堅定了他們的信心,于是將“紙喻心”作為核心環節,并細化了步驟:先讓孩子觀察紙張的“初始狀態”,再分步施加“傷害”,最后觀察“無法復原”的結果。傷害具現:四維感官教學法7月9日上午9點半,活動以“猜謎游戲”開場:“有一種行為,會讓人難過,會讓人不想上學,它可能是罵人的話,也可能是推搡的動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嗎?”孩子們猜了“吵架”“打架”,最后志愿者揭曉答案:“是霸凌。”接下來的“霸凌小課堂”,志愿者用“實物展示”的方式講解。他們帶來了:一根被反復彎折的吸管(象征“反復傷害”)、一張寫滿壞話的紙(象征“語言霸凌”)、一個被孤立在角落的玩偶(象征“關系霸凌”)。“大家看這根吸管,”志愿者陳雨說,“彎一次它能變直,彎很多次就會斷,就像被反復欺負的人,心里會受不了。”10點15分,“紙的魔法”——也就是“紙喻心”環節開始了。志愿者舉起一張平整的A4紙:“這張紙就像我們的心靈,干凈、光滑。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想象它是你的好朋友。”孩子們閉上眼睛,表情很認真。“現在,請睜開眼睛,”志愿者說,“當我說‘有人罵你是膽小鬼’時,請輕輕捏一下你的‘好朋友’;當我說‘有人故意把你的書包扔在地上’時,請用力捏一下;當我說‘連續一個月,大家都不跟你說話’時,請把它揉成一團。”孩子們的動作很投入:小欣是個扎著馬尾的女孩,捏紙時嘴唇抿著;小宇則一邊捏一邊小聲說“討厭”。2分鐘后,志愿者說:“現在,請大家把紙打開,看看你的‘好朋友’變成了什么樣子。”當20張皺巴巴的紙被舉起時,活動室里很安靜。“大家摸摸這些褶皺,”志愿者說,“它們就像心里的小傷口,雖然不流血,但會疼。”小欣突然說:“我以前被罵過‘小矮子’,心里就像這張紙一樣不舒服。”志愿者順勢引導:“那我們該怎么保護我們的‘心靈紙’呢?”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告訴老師”“不跟他們玩”“罵回去”。志愿者把這些答案寫在白板上,然后說:“罵回去可能會讓事情更糟,我們有更好的辦法。”保護體系:兒歌化三不原則接下來的“保護秘籍”環節,志愿者教了“三不原則”:不害怕(告訴自己“不是我的錯”)、不沉默(告訴大人)、不硬碰硬(保護好自己再求助)。為了讓“三不原則”更易記,他們編了兒歌:“遇霸凌,別慌張,大聲說不找幫忙,保護自己最重要,不是我的錯真棒。”11點30分,“情景小劇場”開始了。孩子們分成4組,表演“被起綽號”“被搶玩具”“被孤立”“被網暴”。在“被起綽號”的場景中,扮演“被欺負者”的小宇一開始低著頭,志愿者提醒他:“用我們學的兒歌,告訴對方你的感受。”小宇抬起頭,大聲說:“我不喜歡你叫我‘胖墩’,請你別說了!”扮演“欺負者”的孩子愣了一下,說:“對不起。”臺下立刻響起掌聲。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被網暴”的場景。志愿者用玩具手機模擬“有人發丑照”,教孩子們“三步法”:關閉手機(不看)、告訴家長(求助)、不轉發(不擴散)。小欣說:“我媽媽說,遇到不好的東西,告訴她就好。”創傷修復:繪制未來平紙下午2點,活動進入“心靈修復”環節。志愿者給每個孩子一張新的A4紙:“這張紙代表未來,我們來畫一畫‘不被欺負的一天’。”孩子們的畫充滿想象力:小宇畫了一群孩子踢足球,旁邊寫著“大家都跟我玩”;小欣畫了一張笑臉,旁邊寫著“沒人罵我”。活動結束時,孩子們把“心靈紙”和“未來畫”訂在一起,做成了“心靈手冊”。服務站的王老師翻著手冊,感慨地說:“以前我們講‘別欺負人’,孩子們沒感覺,這次用一張紙,他們好像突然就懂了。”團隊負責人說:“我們希望這張紙能成為一個‘開關’,當孩子們以后遇到霸凌,能想起‘褶皺’的感覺,既懂得保護自己,也懂得不傷害別人。”離開贛州前,團隊志愿者給服務站留了50張A4紙和教案,王老師說:“我們每周都會用‘紙的魔法’開展小活動,讓孩子們記住這種感覺。”那張被揉捏的紙,或許會被忘記形狀,但它帶來的對“傷害”的理解,會像種子一樣,在孩子們心里慢慢發芽。



圖為實踐隊在支教。社區人員拍攝通訊員朱梓瑜,何淑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