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四日,西安科技大學采礦工程的同學們走進西北特變電工天池能源的將軍二號露天煤礦,開展專業實踐活動,以實際行動助力西北煤炭產業高質量發展。通過實地走訪礦山破碎站、皮帶運輸系統、儲煤倉及火車裝載站等核心生產單元,學子們深入探究煤炭生產運輸全鏈條,為區域能源產業發展注入青春智慧。
在礦山破碎站現場,巨大的礦石經多級破碎設備的精準處理,完成從原生礦料到標準粒度的轉化。技術人員向同學們介紹,"西北礦區礦石硬度高、開采規模大,我們自主研發的智能破碎系統能根據礦石特性動態調整參數,效率提升30%以上。"同學們結合專業知識,與工程師就設備能耗優化、粉塵治理技術展開探討,提出將新型耐磨材料應用于破碎部件的創新設想。
沿著蜿蜒的皮帶運輸系統,同學們見證了千米長的運輸廊道如何實現礦石的連續化、智能化輸送。這套貫穿整個礦區的"鋼鐵動脈",日均運輸量超十萬噸,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故障預警與自動糾偏。在交流中,同學們發現西北礦區冬季極端低溫對皮帶柔韌性的挑戰,隨即查閱資料,提出采用石墨烯復合涂層提升耐候性的解決方案,獲得現場技術人員的高度認可。
走進智能化儲煤倉,巨型筒倉內井然有序的存儲場景令人震撼。工作人員介紹,這里采用的智能倉儲管理系統可實現儲量實時監測、溫濕度智能調控,配合全封閉防塵設計,有效降低煤炭損耗與環境污染。同學們結合西北地區水資源短缺現狀,提出利用光伏發電為倉儲設備供能、構建零碳倉儲的綠色方案,為礦區節能減耗提供新思路。
在火車裝載站,全自動定量裝車系統正以每分鐘百噸的速度將煤炭精準裝載至列車。同學們深入了解到,作為"北煤南運"的重要樞紐,該站點日均發運量達500車皮,對保障全國能源供應意義重大。大家圍繞提升裝載效率、優化列車調度等問題展開頭腦風暴,提出建立多源數據融合的智能調度模型,以減少列車空駛率。
此次實踐中,同學們將專業所學與西北煤炭產業需求緊密結合,累計提出技術改進建議12項,形成3份可行性分析報告。帶隊老師表示:"同學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能源產業注入新動能,未來我們將深化校地合作,推動研究成果在西北礦區落地轉化。"通過此次實踐,青年學子們深刻認識到自身肩負的能源保供使命,紛紛表示將持續深耕專業領域,為西北煤炭產業綠色轉型與國家能源安全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