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度逾300米的礦坑邊緣俯瞰巨型電鏟轟鳴作業,在覆滿新綠的排土場上觸摸重生土壤的溫度——7月4日,西安科技大學“北疆青鋒,能源報國實踐團” 師生深入大唐國際勝利二號露天煤礦腹地,通過沉浸式實地參觀,見證了黑色煤炭與綠色生態共生的現代奇跡,將生態礦山建設的抽象概念轉化為鮮活實踐。
在開采前沿: 當滿載300噸煤巖的無人駕駛礦卡從身邊平穩駛過,采礦工程專業學生陳立緊盯其激光雷達避障系統。“傳統印象中塵土飛揚的礦區,竟實現了無人化清潔運輸!”工程師現場揭秘:礦區投入47臺新能源礦卡,配合5G智能調度中心,使作業粉塵排放下降70%。學子們俯身觀察爆破預裂鉆孔的防塵水幕裝置,如同給礦巖“敷面膜”,從源頭鎖住粉塵。
在生態修復示范區: “這片草場三年前還是裸露的排土場!”環境科學學子蹲在及膝的草叢中,撥開苜蓿草發現固氮微生物菌劑注射標記。技術負責人抓起一把黝黑土壤講解:“我們采用表土剝離、腐殖質再造、草灌喬立體種植三階修復法。”遠處邊坡上,沙棘與樟子松組成防風固沙矩陣,實時監測屏顯示:修復區植被覆蓋率達87%,野兔、百靈鳥等12種動物重現礦區。地質專業王穎抓起手機掃描植物二維碼,即刻彈出該物種的固碳數據:“這才是真正的智慧礦山!”
在水循環中樞: 實踐團站在泛著粼光的復用水池旁,見證渾濁礦泉經磁分離凈化變為清流。工程師打開智能云平臺:“生產廢水100%循環用于抑塵灌溉,雨水收集系統年蓄水15萬噸,相當于再造一個高原湖泊。”當參觀至“光伏+生態牧場”試驗田,成群的綿羊在太陽能板下啃食牧草,學生李然驚嘆:“閉礦土地轉型方案竟已落地,未來這里就是新能源生態農場!”
在青年與未來的對話現場: “復墾土壤如何抵抗零下40度嚴寒?”面對學子追問,技術員搬出實驗室培育的耐寒草種:“我們篩選本土羊草基因,用微生物毯為根系‘蓋棉被’!”參觀尾聲,師生將西科大培育的固沙植物幼苗栽入試驗田。環境學院張教授捧起再生土感慨:“這捧土里有生態理念的種子,更有能源報國的希望。”
此次實地探訪是西安科技大學北疆青鋒,能源報國實踐團踐行“兩山”理論的關鍵行動。當夕陽為復墾草坡鍍上金邊,年輕的能源人們站在礦坑觀景臺凝視遠方:滿載煤炭的列車駛向能源動脈,身后的排土場新綠已連成草原。在這場烏金與青綠的對話中,學子們觸摸到中國能源綠色革命的強勁脈搏,更堅定了以科技創新守護山河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