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紅途尋跡·東山筑夢”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團,深入東山社區、嘉亨茂商場及鎮湘樓等地,圍繞湘鄉方言特征詞匯的代際傳承困境與協同保護機制展開研究,同時針對方言中“吃”字的用法開展專項調研,以實際行動守護地域文化根脈。
實踐團綜合運用訪談與問卷相結合的方式,深入街頭巷尾、商場樓宇,對不同年齡、職業的人群進行調研。考慮到不同年齡段人群對方言的認知和使用情況存在差異,實踐團分別針對青少年、中年群體、老年人設計了差異化問題。

對于青少年,著重了解他們對方言詞匯的認知程度與使用習慣。比如詢問他們是否知道“檐老鼠”(蝙蝠)、“螺拐”(腳踝)這些特色詞匯的湘鄉話說法,是否理解其含義,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會主動使用等。針對中年人,聚焦于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方言與普通話的切換場景。像在和父母聊天時,使用“滿滿”(姑姑)“米子糖”(凍米壓制的傳統糕點)這類詞是用方言還是普通話;和孩子交流時,會不會根據場景刻意切換語言。而對于老年人,則深挖方言背后的民俗文化記憶。例如讓他們講述“吃豆腐”“吃冤枉”這些帶“吃”字俗語的含義,以及這些說法的來源和在過去生活中的使用場景等,同時了解他們記憶中那些現在幾乎聽不到的方言詞匯。調研內容廣泛,既涵蓋“呷飯”“呷酒”等“吃”字相關的高頻方言表達,也涉及“滿滿”“ 箢箕”等特征詞匯的代際傳遞現狀,全面捕捉方言傳承過程中的“斷層”與“痛點”。
初步調研結果顯示,湘鄉方言正面臨“用得少、傳不深”的雙重挑戰。在代際傳承方面,年輕一代對方言較為疏離。多數青少年日常交流以普通話為主,雖然能聽懂部分方言詞匯,但完整表達方言的能力顯著弱化。社會環境的變遷對方言造成了沖擊。城鎮化進程中,外來人口涌入,商業文化盛行,普通話在交流中的主導地位愈發凸顯,進一步壓縮了方言的使用空間。湘鄉市區一些新建的商業區域,人們交流基本都使用普通話,方言鮮有人提及。作為湘鄉本地人的實踐團成員劉婷婷表示,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承載著一方水土的歷史記憶與民俗智慧。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保護方言不僅有助于延續文化根脈,還能為文旅融合、本土品牌建設注入獨特活力。
從“通語通心”到“方言守護”,湖南第一師范的學子們深入鄉土,用腳步丈量、用調研凝聚共識。此次實踐為湘鄉方言保護提供了實證依據,彰顯了青年學子在文化傳承與鄉村發展中的責任擔當。隨著更多社會力量的加入,這場“帶著鄉音的文化接力”,有望為鄉村振興增添更具溫度的精神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