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6日至1月29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實踐團隊與南京市梅園社區攜手,為社區兒童開辦了為期兩周的寒托班實踐活動。此次活動以非遺簪花、干花書簽、新春燈籠等一系列傳統文化課程為依托,為近30名小學生打造了獨特的“流動文化課堂”,讓傳統文化在孩子們的雙手間綻放獨特光彩。
創新課程體系:引領從認知到創造的進階之路
實踐團隊匠心獨運,精心構建了“歷史溯源—技藝體驗—創新應用”三階課程模式。在非遺簪花課程專題中,志愿者借助動態版《簪花仕女圖》數字影像,引領孩子們穿梭歷史長河,領略簪花文化從唐代宮廷到閩南漁村的發展變遷。考慮到低齡學生的認知特點,課程特別設計了“時空拼圖”實體教具,將不同歷史時期轉化為可拼接的磁吸模塊。孩子們在拼接拼圖的過程中,仿佛能親身觸摸到歷史發展的軌跡。
干花書簽制作課程則是跨學科融合的生動實踐。志愿者巧妙地將詩詞鑒賞融入手工環節,通過帶領孩子們誦讀《墨梅》《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等經典古詩,引導他們領會花卉蘊含的文化內涵。一位五年級學生在制作梅花書簽時,主動將“不要人夸好顏色”這句詩題寫在書簽的流蘇上,并輕聲說道:“這朵干梅就如同詩句所描繪的那般,即便沒有艷麗色彩,也別具韻味。”

在干花書簽制作課堂上,志愿者運用“五感教學法”:讓孩子們先閉上眼睛,觸摸風干的玫瑰花瓣,猜測花瓣所屬品種;接著,讓孩子們嗅聞薰衣草的香氣,聯想與之相關的古詩。課堂上,一名小男孩舉起蓮蓬干花,大聲吟誦“接天蓮葉無窮碧!”,贏得了滿堂掌聲。
共同成長:在文化滋養中培育自信之花
在活動過程中,孩子們通過親身體驗非遺技藝,展現出了驚人的創造力和學習潛力。在簪花制作課上,有個小男孩以往因手工制作不夠精巧,總是羞于展示自己的作品。但在志愿者耐心細致的分步指導下,他成功制作出一枚以宋代“一年景”花冠為靈感的多層疊瓣發簪。當他的作品被展示在教室的展示區時,他興奮地拉著小伙伴,反復確認:“這真的是我做出來的!”

新春燈籠制作活動充滿了濃郁的節日氛圍,即便有些小朋友起初不太會制作,在志愿者“小老師”的幫助下,他們也順利完成了作品,充分享受了實踐帶來的樂趣。
這些事例有力地證明了非遺實踐教育在培養兒童自信心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據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對非遺傳承案例的研究數據顯示,青少年在參與傳統手工藝實踐時,專注力和自我效能感普遍能提升40%以上。在本次活動中,許多孩子從最初因擔心犯錯而表現得拘謹,逐漸變得積極主動探索、大膽提問,甚至在課后主動查閱簪花的歷史資料。
文化影響:從指尖技藝引發心靈共鳴
此次活動的意義遠不止于技藝的傳授。孩子們制作的干花書簽成為了傳遞情感的特殊紐帶——有的孩子將自己制作的書簽送給父母,并附上親手書寫的卡片,上面寫著“這是永不凋零的愛”;有的孩子用書簽標記《唐詩三百首》中的詩句,將手工制作與閱讀緊密結合。
非遺技藝還成為了代際溝通交流的橋梁。有一名跟隨祖輩生活的留守兒童,在完成閩南漁女簪花作品后,首次主動向奶奶詢問家族的遷徙歷史。社區工作人員感慨地說:“以前大家都覺得老手藝已經過時了,現在才發現它們背后承載著許多家庭故事。”此次實踐團隊與南京市玄武區梅園新村街道合作,開展了這場以非遺文化為核心的社區兒童寒托班實踐活動。
本次活動圍繞簪花技藝、干花書簽、新春燈籠等主題,構建了“歷史溯源—技藝體驗—創新應用”的三維課程體系,借助數字影像、實體教具等多種方式,讓傳統文化的魅力深深融入孩子們的內心。
活動期間,孩子們借助動態版《簪花仕女圖》探尋簪花千年的演變歷程,通過“五感教學法”觸摸干花的紋理、嗅聞植物的芬芳,并將《墨梅》等古詩的意境融入書簽創作。有個曾經對手工制作心存畏懼的男孩,在志愿者的分步指導下,完成了宋代“一年景”風格的發簪,在自信展示作品時,他感慨道:“原來我也可以創作出美好的東西!”這些案例充分表明,實踐教育能夠有效激發兒童的自信心和創造力,也體現了新生代對非遺文化的獨特理解和表達。

參與活動的師范生志愿者們在這個過程中,教學能力也得到了顯著提升。他們運用“微任務分解”“三環反饋體系”等教學策略,將復雜的非遺工藝轉化為孩子們易于理解的模塊。比如在解決燈籠骨架制作難題時,團隊帶領孩子們一起動手操作,使低齡學生獨立完成燈籠制作的比例提高到了89%。這次活動還產生了“文化漣漪效應”:干花書簽成為社區圖書館熱門的借閱文創產品,眾多家庭因“傳家寶任務”展開代際對話,89%的家庭深入探討傳統文化,活動效果遠超預期。
結語:
這次實踐活動不僅在孩子們心中播撒下文化自信的種子,還探索出高校與社區合作的非遺傳承全新模式,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蓬勃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