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1月16日至1月29日這段時間,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的“紅心研墨”實踐團隊與南京市梅園社區攜手,為社區的孩子們開展了一場為期兩周的寒托班實踐活動。活動安排了非遺簪花、干花書簽、新春燈籠制作等豐富多樣的傳統文化課程,為差不多30名小學生打造了獨特的“移動文化課堂”,讓傳統文化在孩子們的指尖展現出別樣的精彩。
打造獨特課程,引領從認知到創造
實踐團隊用心構建了“歷史溯源—技藝體驗—創新應用”三階課程模式。就拿非遺簪花課程來說,志愿者借助動態版《簪花仕女圖》數字影像,帶著孩子們走進歷史,了解簪花文化從唐代宮廷到閩南漁村的變化歷程。考慮到年紀小的學生理解起來可能有困難,課程專門設計了“時空拼圖”這個實體教具,把不同的歷史階段變成可以拼接的磁吸模塊。孩子們在拼接拼圖的時候,就好像真的感受到了歷史發展的過程。
干花書簽制作課程是跨學科融合的好例子。志愿者巧妙地把詩詞鑒賞放進手工制作過程中,通過帶著孩子們朗讀《墨梅》《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等經典古詩,引導他們體會花卉所代表的文化意義。有個五年級的學生在做梅花書簽的時候,主動把“不要人夸好顏色”這句詩寫在書簽的流蘇上,還小聲說:“這朵干梅就像詩里寫的,沒有鮮艷的顏色,卻有一種質樸的美。”
在干花書簽制作的課堂上,志愿者用“五感教學法”教學:先讓孩子們閉上眼睛,摸一摸風干的玫瑰花瓣,猜猜是什么品種;然后聞一聞薰衣草的香味,想想和它有關的古詩。課堂上,一個小男孩舉起蓮蓬干花,大聲念出“接天蓮葉無窮碧!”,引得同學們紛紛鼓掌。
雙向成長,在文化熏陶里培養自信
在活動進行期間,孩子們通過親自體驗非遺技藝,展現出了讓人驚喜的創造力和學習潛力。在簪花制作課上,有個小男孩以前因為手工做得不太好,都不敢給別人看自己的作品。但是在志愿者一步一步耐心的指導下,他成功做出了一枚仿照宋代“一年景”花冠樣式的多層疊瓣發簪。當他的作品被放在教室的展示區時,他特別興奮,拉著小伙伴反復確認:“這真的是我做的呀!”
新春燈籠制作活動充滿了過年的熱鬧氛圍,就算有些小朋友一開始不太會做,在志愿者“小老師”的幫助下,他們也順利完成了制作,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動手實踐的樂趣。
這些例子都充分說明了非遺實踐教育對培養孩子自信心很有幫助。根據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對非遺傳承案例的研究,青少年在參與傳統手工藝實踐的時候,注意力和自我效能感一般能提高40%以上。在這次活動里,很多孩子從剛開始因為怕做錯事而小心翼翼,慢慢變得主動去探索、大膽地提問,甚至在課后自己去查找簪花的歷史資料。
文化傳遞,從指尖技藝抵達心靈
這次活動的意義可不只是教孩子們一些手藝。孩子們做的干花書簽變成了傳遞感情的特別方式——有的孩子把書簽送給爸爸媽媽,還附上自己寫的小卡片,上面寫著“這是永遠不會消失的愛”;有的孩子用書簽標記《唐詩三百首》里喜歡的詩,把手工作品和閱讀緊緊聯系在一起。
非遺技藝還成了不同輩分之間交流的重要橋梁。有個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的留守兒童,在完成閩南漁女簪花作品后,第一次主動問奶奶家里的遷徙歷史。社區工作人員感嘆說:“以前大家都覺得老手藝沒什么用了,現在才發現這里面藏著好多家庭故事呢。”這次實踐團隊和南京市玄武區梅園新村街道一起合作,開展了這個以非遺文化為重點的社區兒童寒托班實踐活動。
這次活動圍繞簪花技藝、干花書簽、新春燈籠這些主題,搭建了“歷史溯源—技藝體驗—創新應用”的三維課程體系,通過數字影像、實體教具等多種辦法,讓傳統文化的魅力深深印在孩子們的心里。
活動過程中,孩子們借助動態版《簪花仕女圖》了解簪花千年的變化,通過“五感教學法”感受干花的紋理、聞植物的香味,還把《墨梅》等古詩的意境融入到書簽創作中。有個以前對手工制作有點害怕的男孩,在志愿者的指導下,完成了宋代“一年景”風格的發簪,他自信地展示作品時說:“原來我也能做出這么好看的東西!”這些例子都能證明,實踐教育能激發孩子的自信心和創造力,也能看出新一代對非遺文化有自己獨特的理解。
參與活動的師范生志愿者們在這個過程中,教學能力也有了很大進步。他們用“微任務分解”“三環反饋體系”等教學方法,把復雜的非遺工藝變成孩子們容易懂的部分。比如在解決燈籠骨架制作難題的時候,團隊帶著孩子們一起動手,讓年齡小的學生獨立完成燈籠制作的比例提高到了89%。這次活動還帶來了“文化漣漪效應”:干花書簽成了社區圖書館很受歡迎的借閱文創產品,好多家庭因為“傳家寶任務”開始交流,89%的家庭都深入討論傳統文化,活動的效果比預期的還要好。
結語
這次實踐活動不僅在孩子們心里種下了文化自信的種子,還找到了高校和社區一起傳承非遺的新方法,給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注入了充滿活力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