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6日至1月29日期間,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的“紅心研墨”實踐團隊與南京市梅園社區達成合作,為社區里的孩子們開展了為期兩周的寒托班實踐活動。活動精心籌備了非遺簪花、干花書簽、新春燈籠制作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課程,為近30名小學生打造了別出心裁的“移動文化課堂”,讓傳統文化在孩子們的指尖展現出獨特的魅力。
構建特色課程體系:助力從認知走向創造
實踐團隊別出心裁地設計了“歷史溯源—技藝體驗—創新應用”三階課程模式。在非遺簪花的課程專題里,志愿者借助動態版《簪花仕女圖》數字影像,帶領孩子們回溯歷史,感受簪花文化從唐代宮廷到閩南漁村的演變過程。考慮到低齡學生的理解難度,課程專門設計了“時空拼圖”這一實體教具,把各個歷史時期轉化成可拼接的磁吸模塊。孩子們在拼接拼圖的過程中,仿佛能夠切實地感受到歷史的發展脈絡。
干花書簽制作課程則是跨學科融合的成功范例。志愿者巧妙地把詩詞鑒賞融入手工制作環節,通過帶領孩子們誦讀《墨梅》《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等經典古詩,引導他們領悟花卉所蘊含的文化寓意。一名五年級的學生在制作梅花書簽時,主動把“不要人夸好顏色”這句詩寫在書簽的流蘇上,還小聲說道:“這朵干梅就像詩里寫的一樣,即使沒有鮮艷的顏色,也依然美得很特別。”
在干花書簽制作的課堂上,志愿者運用“五感教學法”進行教學:讓孩子們先閉上眼睛,觸摸風干的玫瑰花瓣,猜測花瓣的品種;然后嗅聞薰衣草的香氣,聯想與之相關的古詩。課堂上,一個小男孩舉起蓮蓬干花,大聲背誦“接天蓮葉無窮碧!”,贏得了同學們的陣陣掌聲。
實現雙向成長:在文化熏陶中樹立自信
活動期間,孩子們通過親身體驗非遺技藝,展現出了令人驚嘆的創造力和學習潛能。在簪花制作課上,有個小男孩以前因為手工做得不太好,總是不敢展示自己的作品。但在志愿者耐心細致的分步指導下,他成功制作出一枚以宋代“一年景”花冠為靈感的多層疊瓣發簪。當他的作品被擺放在教室的展示區時,他興奮地拉著身邊的小伙伴,反復確認:“這真的是我做的呀!”
新春燈籠制作活動充滿了濃濃的節日氣氛,即使有些小朋友一開始不太會做,在志愿者“小老師”的幫助下,他們也順利完成了制作,充分體驗到了實踐的樂趣。
這些事例充分說明了非遺實踐教育對培養兒童自信心的重要作用。根據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對非遺傳承案例的研究,青少年在參與傳統手工藝實踐時,他們的專注力和自我效能感普遍能夠提升40%以上。在這次活動中,很多孩子從最初因為害怕犯錯而小心翼翼,逐漸變得積極主動去探索、大膽提問,甚至在課后主動去查閱簪花的歷史資料。
引發文化共鳴:從指尖技藝到心靈觸動
此次活動的意義遠遠超出了技藝傳授的范疇。孩子們制作的干花書簽成為了傳遞情感的特別方式——有的孩子把自己制作的書簽送給父母,還附上親手寫的卡片,上面寫著“這是永遠不會凋謝的愛”;有的孩子用書簽標記《唐詩三百首》里喜歡的詩句,將手工制作和閱讀緊密聯系在一起。
非遺技藝還成為了代際交流的重要橋梁。有一名跟著祖輩生活的留守兒童,在完成閩南漁女簪花作品后,第一次主動向奶奶詢問家族的遷徙歷史。社區工作人員感慨地說:“以前大家都覺得老手藝過時了,現在才發現它們背后藏著好多家族故事呢。”此次實踐團隊和南京市玄武區梅園新村街道合作,開展了這場以非遺文化為核心的社區兒童寒托班實踐活動。
本次活動圍繞簪花技藝、干花書簽、新春燈籠等主題,搭建起“歷史溯源—技藝體驗—創新應用”的三維課程體系,借助數字影像、實體教具等多種手段,讓傳統文化的魅力深深扎根在孩子們的心中。
活動過程中,孩子們借助動態版《簪花仕女圖》探尋簪花千年的發展變化,通過“五感教學法”觸摸干花的紋理、嗅聞植物的芬芳,并把《墨梅》等古詩的意境融入書簽創作。有個曾經對手工制作有些害怕的男孩,在志愿者的分步指導下,完成了宋代“一年景”風格的發簪,在自信展示作品時,他感慨道:“原來我也能做出這么美的東西!”這些案例充分證明,實踐教育能夠有效地激發兒童的自信心和創造力,也體現了新生代對非遺文化的獨特理解和詮釋。
參與活動的師范生志愿者們在這個過程中,教學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他們運用“微任務分解”“三環反饋體系”等教學策略,把復雜的非遺工藝轉化成孩子們容易理解的部分。比如在解決燈籠骨架制作的難題時,團隊帶領孩子們一起動手操作,讓低齡學生獨立完成燈籠制作的比例提升到了89%。這次活動還產生了“文化漣漪效應”:干花書簽成為社區圖書館熱門的借閱文創產品,很多家庭因為“傳家寶任務”展開代際交流,89%的家庭深入探討傳統文化,活動取得的效果遠遠超出了預期。
結語:
這次實踐活動不僅在孩子們心里種下了文化自信的種子,還探索出高校與社區合作的非遺傳承新途徑,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注入了充滿活力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