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下午,南寧學院人工智能學院“不孤”薪火相傳實踐團成員來到柳州市解放紀念碑前,駐足凝視這座方尖形建筑,在觸摸碑身歲月痕跡、對照提前梳理的史料中,探尋其從“紀念塔”到“解放碑”的跨越,讀懂藏在建筑里的紅色故事與精神傳承。
圖1團隊奔赴柳州大合影
實踐團成員圍站在高13.31米的碑前,從碑身題字與史料對照中,厘清它的“雙重過往”:其前身是1933年落成的“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七軍陣亡將士紀念塔”。回溯1931年,國民革命軍第七軍軍長廖磊率部駐防柳州,與十九師師長周祖晃、二十四師師長覃連芳等追憶部隊歷程——這支歷經北伐、轉戰南北的隊伍雖獲“鋼軍”美譽,卻因戰事緊迫,始終未能為陣亡將士立碑表功。經廖磊呈報白崇禧獲批后,周祖晃、覃連芳等人組成籌建委員會,由覃連芳主持設計修建,以告慰忠魂。
1932年10月10日,紀念塔在柳侯公園柑香亭旁奠基,僅半年便以優質鋼筋水泥筑成:整體呈劍型立方體,高40英尺,坐北向南的八角形塔基穩固厚重,頂部如劍鋒般銳利,暗合“敢于亮劍沖鋒”的軍魂;塔基外圍的波紋鐵枝八角欄桿襯得建筑愈發莊嚴,塔前增設的音樂亭添了幾分人文溫情。南面為軍長廖磊所題寫的“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七軍陣亡將士紀念塔”,下為李宗仁親撰、覃連芳所書的序文。北面上為第七軍參謀長郭鳳崗題寫的“英風萬古”四字,下為白崇禧親撰序文。東西面均有黃旭初、葉琪、夏威、覃連芳、周祖晃等桂系高級將領的題詞。1933年10月10日的落成典禮上,萬國旗環繞塔身,孫中山遺像與遺囑懸掛塔前,第七軍官兵與各界代表列隊致敬,塔前聚餐的溫情場景,定格了那段銘記英烈的歷史。
圖2團隊于柳州市解放紀念碑肅立凝望
從“紀念塔”到“解放碑”,實踐團成員在一座建筑的變遷中,既感知到革命先烈為家國犧牲的赤誠,也體會到初代建設者振興柳州的熱忱。“每一筆題字都是時代的接力,每一段歷史都值得青年銘記。”一位成員說道。此次探訪不僅讓實踐團更深入理解柳州紅色歷史的厚度,更在自主探尋中堅定了傳承紅色基因的使命,為后續紅色資源調研與青年思政教育融合積累了真切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