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長江“十年禁漁”政策實施的第五個年頭。五年間,長江水質顯著改善,魚類資源逐漸恢復,江豚的微笑更加常見。然而,禁漁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需要全民的理解與參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禁漁護江清水闊,興業育魚綠夢長”社會實踐團隊于暑期奔赴蘇錫常地區,用青年之力參與這場關乎生態未來的事業。
團隊在為期兩個月的實踐中,先后走進無錫市山北街道會北社區、江陰市澄江便民服務中心和江陰市高新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累計開展五次社區宣講。他們既是調查員,也是宣講員,更是環保理念的播種者。
在調研環節,團隊設計并回收了110份有效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公眾對禁漁政策“有所耳聞”居多,真正理解政策背景和長遠意義的比例不足。面對這一情況,實踐團隊及時調整宣傳策略,強調用案例和故事增強感染力,用互動和體驗提高參與度,讓居民在潛移默化中深化理解。
在無錫會北社區的課堂上,孩子們通過觀看江豚紀錄片,被這群“會微笑的精靈”深深打動。隨后,他們在隊員的引導下齊聲朗讀禁漁內容,稚嫩的聲音成為課堂最動人的旋律。在江陰的課堂上,孩子們通過拼貼畫和黏土作品,描繪心中的長江家園。一幅幅作品承載了他們對綠色未來的美好期待。
社區居民也積極參與其中。一位老人說:“我年輕時經常在江邊打魚,如今雖然不能下江,但看到江水清澈、魚群回歸,我也覺得欣慰。”這樣的反饋讓團隊成員更深刻地認識到禁漁不僅是生態保護,也是民生改善的長遠之舉。
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歷來重視學生的社會責任培養。此次社會實踐,就是一次鮮活的課堂。青年學子們在實踐中磨練了組織能力、溝通能力和思辨能力,更在真實的社會場景中體會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意。他們用行動證明,青年不僅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見證者,更是參與者和推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