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調查數據反映的是公眾認知的“現狀”,那么課堂教育播撒的則是“未來”。2025年盛夏,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長江生態保護尋訪實踐團走進無錫與江陰多個社區,將環保教育與青少年成長緊密結合,打造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綠色課堂。
“孩子是最好的傳播者。”團隊帶著這樣的理念,設計了多樣化的教學內容。從觀看紀錄片、互動問答,到拼貼畫與黏土制作,每一環節都緊扣“長江禁漁”這一主題,讓孩子們在寓教于樂中認識到自然保護的重要性。
在江陰市高新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所,一堂別開生面的手工課拉開帷幕。孩子們在卡紙上粘貼中華鱘、江豚等貼紙,再用畫筆勾勒生態家園的模樣。一幅幅色彩斑斕的作品中,有自由游弋的魚群,也有碧波蕩漾的江水。孩子們用童真的想象,描繪出他們心中理想的長江生態環境。
課堂氛圍熱烈,孩子們的積極性令人驚喜。許多小朋友在分享環節中表示,希望長大后也能為保護長江做貢獻。家長們在一旁觀看時,紛紛表示這樣的課程讓孩子們更懂得珍惜自然。社區工作人員更是評價說:“這不僅是一次課堂,而是一場心靈的洗禮。”
理論宣講同樣扎實有效。在“魚躍長江 綠夢共生”課堂中,團隊成員用通俗的語言講解禁漁的意義,并引導孩子們思考“為什么要保護母親河”。當孩子們齊聲朗讀禁漁的重要內容時,那稚嫩卻堅定的聲音,仿佛為滾滾大江注入新的力量。
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子們深知,環保教育不是“一次性”活動,而是要通過點滴滲透,潛移默化地影響下一代。通過此次社會實踐,孩子們不僅學習到生態知識,更在心中埋下了責任與熱愛的種子。
教育的意義,在于點燃心靈之火。外國語學院的學生們用耐心與創意,讓環保理念在少年心田生根發芽。他們相信,當越來越多的孩子加入“綠色行動”,長江的未來將更加清澈而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