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禁漁,江豚回家。”這一句耳熟能詳的口號,背后凝聚著沉甸甸的生態意義。2025年暑期,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禁漁護江清水闊,興業育魚綠夢長”社會實踐團隊,將目光投向蘇錫常地區。他們不僅走進社區宣講,更通過科學調研深入了解公眾對禁漁政策的認知狀況,為政策落實提供民意參考。
自2020年長江全面禁漁實施以來,生態環境逐漸好轉,魚類資源恢復跡象明顯。然而,政策的真正成效還需要社會廣泛參與與支持。基于此,團隊設計了涵蓋政策知識、態度傾向、傳播反饋等維度的問卷,并在實踐中發放。最終回收的110份有效問卷顯示:雖然“禁漁”一詞已深入人心,但公眾對政策緣由與生態價值的理解仍不夠全面。
面對這一現實,外國語學院學子們意識到單向度宣傳的不足。他們在社區宣講時特別強調互動與引導。例如,在江陰市澄江便民服務中心,團隊不僅講解了長江漁業資源的歷史與現狀,還設置了“知識問答環節”。居民們積極搶答,不少人首次了解到“十年禁漁”不僅是限制捕撈,更是為了修復整個流域的生態系統。
調研與行動互為補充,實踐團隊由此形成了完整的工作閉環——先調查,發現問題;再宣講,解決問題;最后反饋,優化方案。這種科學、務實的方式,讓社會實踐不再流于表面,而是實實在在產生了積極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在團隊的課堂中,青少年群體始終是重點關注對象。通過趣味手工、視頻學習與故事分享,孩子們在輕松氛圍中理解了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尤其在“我為魚兒建個家”環節,孩子們將中華鱘、胭脂魚等貼紙貼在卡紙上,描繪清澈長江的模樣。他們用童真的方式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也用行動呼應了禁漁政策的意義。
此次社會實踐的另一大亮點,是團隊在傳播方式上的創新。他們利用短視頻、圖文推送等形式,擴大了活動影響力。部分視頻在校園社交平臺上得到廣泛傳播,吸引更多青年關注長江生態議題。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通過這種“線上+線下”的結合,拓寬了環保教育的受眾范圍。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事業。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子們以他們的調研與宣講,探索出青年參與環保的新路徑。他們不僅在實踐中鍛煉了組織能力、溝通能力,也在親身行動中深刻體會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