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長江十年禁漁”戰略進入關鍵節點之際,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禁漁護江清水闊,興業育魚綠夢長”生態保護尋訪實踐團,于2025年暑期深入無錫與江陰等地,開展了一系列調研與宣講活動。團隊以“理論+實踐”的雙向模式,將政策科普與社區教育相結合,努力推動公眾對長江生態保護的認知與行動。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期以來,過度捕撈、生態退化等問題曾威脅著這條大河的生命力。2020年起實施的“十年禁漁”政策,為長江贏得了休養生息的寶貴時光。本次社會實踐,正是在此大背景下展開。團隊先后于7月22日、23日,8月1日、8日與15日走進社區、深入基層,以實際行動踐行環保責任。
在專項調查環節,團隊發放并回收了110份有效問卷,覆蓋蘇錫常地區不同年齡段群體。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公眾對禁漁政策有所耳聞,但對其實施細節和生態意義的理解仍顯不足。尤其是年輕群體雖關注環保話題,但缺乏深入知識。針對這一現狀,實踐團成員在社區課堂中精心設計互動環節,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讀政策內涵,讓更多人真正理解“為什么禁漁”和“禁漁帶來了什么”。
在無錫市山北街道會北社區,團隊舉辦了“魚躍長江 綠夢共生”課堂。孩子們觀看了人民日報發布的視頻《長江禁漁,江豚的回家路還有多遠?》,稚嫩的笑聲與江豚的影像交織在一起,激起了他們對母親河的關切。隨后,隊員們通過問答和故事,講述了長江魚類多樣性曾經遭遇的危機,以及禁漁如何帶來轉機。課堂最后,孩子們齊聲朗讀關于禁漁的重要內容,聲音稚嫩卻堅定,成為保護長江的最美注腳。
除了理論講解,團隊還將環保教育延伸至手工實踐。在江陰市高新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孩子們通過拼貼畫和黏土相框,描繪心中的生態家園。清澈的江水、歡快的魚群、憨態可掬的江豚在他們的作品中栩栩如生。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不僅提升了課堂趣味性,更在潛移默化中播下了綠色的種子。
家長與社區工作人員在反饋中一致表示,這樣的宣講課堂讓孩子們懂得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也讓成年人對政策有了更深的理解。活動滿意度達100%,進一步印證了外國語學院學子在推動社會環保實踐中的責任與擔當。
此次社會實踐不僅是一次環保宣傳,更是一次青年學子自我成長的歷練。從調查問卷的編寫與分析,到宣講課堂的籌劃與實施,每一環節都凝聚了團隊的心血。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生在活動中展現了專業素養與社會責任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
守護母親河,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從長江岸邊走向全國,從一代青年走向更多代人,禁漁的意義正在被理解、被傳遞。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學子們正是這一綠色接力中的重要力量。他們以青春之名,守護長江清波,以實踐之行,共繪生態文明的美好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