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七月5日至11日,合肥工業大學青年“鄉村CEO”賦能鄉村振興社會實踐團隊,跨越皖浙兩省,深入馬郢村、前莊村、仙佰坑村與雅城村四個村落。他們不走“打卡式”調研路線,而是以深度訪談叩問發展密碼,以產業溯源挖掘實踐細節,以非遺體驗觸摸文化根脈,最終在一個個鮮活的青年奮斗故事里,揭開了青年“鄉村CEO”推動鄉村蝶變的神秘面紗。
創客領航:鄉村合作構建共贏新生態 “創客要帶著‘利他心’來,更要找到自己和鄉村的‘連接線’。”馬郢村村書記鐘宇的這句話,成了團隊在第一站最深刻的記憶。而創客王義強,正是這句話的踐行者。十年前的馬郢村,是個“年輕人走光、土地撂荒”的空心村。然而王義強卻帶著全部積蓄返鄉,沒急著搞“高大上”的項目,而是先蹲在田埂上跟老人們聊天——“您家這幾分地,愿意跟著我種有機蔬菜不?”“咱們一起搞個合作社,賣菜的錢您拿大頭。”
就這樣,他牽頭成立了現代農業綜合性農場,把300多畝零散土地整合起來,種上了草莓、葡萄和有機蔬菜。為了讓村民放心,他承諾“保底分紅+利潤分成”,還手把手教大家大棚種植技術。村民李大爺原本靠種玉米一年賺不到一萬塊,加入農場后,不僅每月能領工資,年底還有分紅,“現在家門口就能掙錢,再也不用讓兒子在外頭打工惦記家了。”如今的馬郢村,早已不是當年的模樣。
圖為團隊成員在田間參觀 徐巖 供圖
團隊成員走在村里,看到的是寬闊平坦的柏油路通到每家每戶,農場里的灌溉系統、分揀車間一應俱全,每到周末,城里來的游客擠滿了村里的農家樂。鐘宇書記指著村口的游客中心說:“鄉村要發展,得先看清自己的‘家底’——我們有好土地、好村民,只要保持開放,就能讓‘活水’一直流進來。”王義強的農場,正是這股“活水”的源頭,不僅帶富了村民,更讓馬郢村成了合肥周邊小有名氣的“鄉村旅游打卡地”。
科技驅動:生態資源變身經濟新優勢 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生態變現,不能只靠‘賣山頭’,得用科技給綠水青山裝上新引擎。”在仙佰坑村,二次創業的青年“鄉村CEO”竺城鋒,給團隊講了一個“向日本學經驗”的故事。竺城鋒去日本考察農村,發現當地很多村子自然資源并不比仙佰坑村好,卻能把農產品賣到全球。“他們靠的不是‘靠天吃飯’,而是科技和特色。”回國后,他立刻行動:一邊整合村里的園林產業資源,組織村民成立苗木合作社,用無人機巡檢病蟲害,用大數據調控灌溉;一邊跳出“種莊稼”的思維,引入泰餐體驗館——用村里的竹筍、野菜做食材,吸引城里游客;打造滑翔傘基地,把仙佰坑村的山林風光變成“體驗項目”;甚至在溪邊種上成片的繡球花,成了年輕人拍照打卡的“結婚取景地”。
圖為團隊成員采訪竺城鋒 王一川 供圖
“以前村民覺得‘守著山只能砍樹’,現在知道山還能這么‘玩’。”竺城鋒說。團隊成員在滑翔傘基地看到,不少游客正排隊體驗,而基地的工作人員,大多是村里的年輕人,“在家門口就能當‘教練’,比出去打工強多了。”同樣用科技改變鄉村的,還有返鄉青年陳波。仙佰坑村盛產蜜梨,但過去“好梨賣不上好價”——收購商壓價、分揀全靠手挑,優質梨混著次果賣,村民們只能“啞巴吃黃連”。陳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23年,他帶著團隊和浙江大學共建“科技小院”,給蜜梨產業裝上了“智慧大腦”。如今走進陳波的蜜梨種植基地,團隊成員眼前一亮:鋪著鐵軌的小火車穿梭在梨林間,自動運輸剛摘下的蜜梨;分揀車間里,機械化設備通過重量、糖度、色澤,把蜜梨分成十幾個等級;大數據平臺實時監測土壤濕度、光照,提醒村民什么時候澆水、施肥。“以前一斤梨最多賣3塊錢,現在優質梨能賣到15塊,還能通過電商發往全國。”陳波拿起一個剛分揀好的蜜梨,遞給團隊成員,“你嘗嘗,這就是科技種出來的‘甜果子’。”
圖為鄉村創客陳波為團隊講解蜜梨的發展過程 王一川 供圖
非遺活化:文化IP激發三產融合新活力 “一顆梨,能變成梨膏糖、梨味糕點,還能和皮影、撥浪鼓‘做朋友’——這就是前莊村的魔法。”在鸕鳥鎮前莊村的鸕鳥食品產學研實驗基地,青年“鄉村CEO”張躍千的話,讓團隊成員充滿好奇。前莊村種蜜梨有幾十年歷史,但過去一直“重種植、輕加工”,一到豐收季就擔心“賣不掉”。張躍千返鄉后,第一件事就是搞“梨的深加工”。他帶著團隊跑遍了周邊的食品研究所,終于研發出梨膏糖、梨味糕點、醋梨爽等20多種衍生品。在基地的品鑒區,團隊成員嘗了一口“醋梨爽”——酸甜清爽,帶著梨的清香。
除了讓梨“變身”,前莊村還讓非遺“活”了起來。在“篾匠姑娘”工作室,團隊見到了徐無瑕——這個95后姑娘,放棄了城里的設計工作,回到村里學竹篾手藝。“剛開始很難,編的籃子沒人要,房租都快交不起了。”徐無瑕說,多虧了村里的“兩年免租+人才引進”政策,她才有了繼續創業的底氣。現在,她的竹篾制品通過電商平臺賣到了全國各地,“上次有個客戶說,要把我的竹籃當伴手禮,我特別開心。”
圖為非遺傳承者為團隊講解竹篾產品 徐巖 供圖
而在拓物文創的設計工坊,孔萬強正拿著一個“鰲梨給”文創禮盒——盒子上印著鸕鳥鎮的遨魚燈圖案,里面裝著蜜梨干和竹篾小擺件。“我們把遨魚燈、陜西皮影、廈門撥浪鼓這些非遺元素整合起來,再和村里的蜜梨結合,沒想到特別受歡迎。”孔萬強說,去年這個禮盒賣了5萬多份,不僅讓蜜梨的包裝“升級”,還讓更多人知道了前莊村的非遺文化。
英才聚力:鄉村振興共繪發展新藍圖 調研結束時,團隊成員整理筆記,發現這些青年“鄉村CEO”都有三個共同的“身份”:他們是產業升級的“破冰者”——王義強打破了馬郢村“只種糧食”的舊模式,竺城鋒和陳波用科技讓仙佰坑村的生態和農產品“增值”,張躍千讓前莊村的梨從“初級產品”變成“高附加值商品”;他們是資源盤活的“操盤手”——徐無瑕讓閑置的竹篾手藝變成“賺錢手藝”,孔萬強把分散的非遺元素整合起來,變成鄉村的“文化名片”;他們更是文化傳承的“煥新師”——無論是馬郢村的鄉村記憶館,還是前莊村的非遺工坊,都在他們的努力下,讓鄉村文化有了新的“表達”。“以前覺得鄉村振興離我們很遠,現在才知道,有這么多年輕人在為鄉村奮斗。”
圖為團隊與青年“鄉村CEO”竺城鋒合影 王一川 供圖
而合肥工業大學的這支團隊,也有了新的目標——他們要把這些故事進行整理和深度剖析,把馬郢村的“創客模式”、仙佰坑村的“科技模式”、前莊村的“非遺模式”分享給更多鄉村。正如竺城鋒在合影時所說:“鄉村振興不是一個人的事,是一群人的事。我們這些年輕人,就是要把自己的‘專業’和鄉村的‘特色’綁在一起,讓鄉村的未來更有盼頭。”如今,這些青年“鄉村CEO”的故事,還在繼續。他們用青春和汗水,把一個個“不可能”變成“可能”,讓鄉村不僅有“綠水青山”,更有“金山銀山”,還有“鄉愁味道”——而這,正是鄉村振興最動人的模樣。
通訊員:陳浩然 王浩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