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為進一步探尋絞胎瓷的文化內涵與獨特魅力,“絞胎承古韻瓷脈煥新生”瓷脈薪火非遺實踐隊前往焦作市山陽區創業服務中心,專訪絞胎瓷傳承人柴戰柱老師。?
柴老師熱情接待實踐隊成員,邀請大家入座并接受采訪。談及絞胎瓷的歷史與文化,柴老師介紹,絞胎瓷始于唐代、興盛于宋代,后因靖康之變、金兵入侵,瓷窯遭大規模搗毀而失傳。與青花瓷、汝瓷等其他陶瓷相比,絞胎瓷因混合多種粘土,制作工藝更為精細。在制作工藝與技法方面,他提到目前正嘗試以科技賦能,探索3D打印等技術的應用,關鍵在于攻克流水線生產中的溫度控制難題。而在傳承現狀與挑戰上,吸引年輕人、加大宣傳力度是當務之急,傳統手工制作難以吸引多數人投身其中,需國家提高對匠人的補貼與待遇,以破解當前發展困境。?聊起與絞胎瓷的淵源,柴老師回憶,當年在江西景德鎮看到汝瓷、白瓷等瓷文化蓬勃發展,便立志讓老家河南焦作的絞胎瓷也達到同等高度,此后便全身心投入絞胎瓷的研究與發展。?采訪中,柴戰柱還向隊員們介紹了自己的多件代表作品,隊員們無不為這指尖上的乾坤所震撼。
此次專訪讓實踐隊深刻認識到,絞胎瓷雖底蘊深厚、特色鮮明,但在知名度與傳承方面面臨巨大挑戰,人才斷層、原料工藝、市場認知等問題亟待解決。我們作為青年一代,應積極為絞胎瓷的現代復興貢獻力量。我們不僅是傳統文化的學習者,更是其與現代生活對話的橋梁。我們可以運用新媒體的力量,通過短視頻、直播、數字博物館等形式,讓絞胎瓷“活”起來,走進大眾視野;我們可以發揮創新思維,推動絞胎瓷與時尚設計、文創產品、空間美學跨界融合,使其不再是博物館中的陳列,而是可感、可觸、可用的生活藝術品。
這份力量,源于熱愛,成于行動。讓我們以青春之筆,為這門千年技藝書寫新的時代注腳,讓絞胎瓷在新時代的窯火中,淬煉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復興并非復刻,而是讓古老的非遺,重新成為時代的新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