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沒有麥克風的對話 2025年7月14日13:00,淮北師大計算機學院七學子靜坐英烈墻前。2176個鎏金名字在午陽下流淌光輝,他們翻開筆記本,向歷史發出靈魂叩問。他們的心中充滿了對先烈的敬意與對未來的思考。七位學子,代表著新一代的計算機科學探索者,他們在這里,不僅是為了緬懷,更是為了汲取力量,將科技的火種傳承下去。筆記本屏幕上跳動的代碼,是他們對話歷史的方式,也是他們向未來發起挑戰的宣言。他們相信,通過不懈的努力和創新,能夠將科技的力量用于促進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的福祉。在英烈墻的見證下,他們立下誓言,要以自己的知識和智慧,為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貢獻自己的力量。
第一問:關于恐懼(問周大興烈士·16歲)隊員我凝視照片:“槍響時您真的不發抖嗎?”
文物作答:1948年3月11日日記(展柜原件)
“昨夜又夢娘煮紅薯粥...尿濕褲子才驚醒”
“但想起識字班小妹說‘哥是護村隊’,提梭鏢沖進曬谷場”
現場發現:
日記本夾著半塊焦黑紅薯干,隊員王哲含淚道:“他至死留著夢里的溫暖。”
第二問:關于技術(問軍工技師陳鐵柱)隊員袁文富指土制地雷:“沒有3D打印怎么造武器?”
文物作答:1947年延時雷(玻璃展臺)*
主體:美孚煤油桶
引信:鬧鐘機芯+自行車鏈條
炸藥:化肥提純硝酸銨
數據震撼:
彈殼刻著公式“NH?NO?→N?O+H?O”,隊員計算純度達82%:“超過當時國軍制式炸藥。”
第三問:關于選擇(問學生黨員林梅)隊員盧雪兒讀絕筆信:“若重生會改選嗎?”
文物作答:1949年4月20日血書(恒溫展匣)
“求仁得仁,死而無怨”
“唯愿后生知:吾等赴死,為汝等自由擇路之權”
時空連接:
血書旁陳列著林梅的準考證——報考專業竟是“機械工程”。隊員吳琳將校園卡貼向展柜:“學姐,我們正讀您夢想的專業。”
第四問:關于平凡(問民工張王氏)隊員劉俊豪看統計表:“普通人憑什么改變歷史?”
文物作答:1948年支前賬本+砍刀(并置展柜)
賬本記錄:張王氏獻梨樹33棵
砍刀木柄刻滿“正”字,每道代表砍伐1棵樹
淚目細節:
隊員發現刀柄纏著褪色紅布——正是她出嫁時蓋頭的殘片。
第五問:關于愛情(問戰地護士徐慧) 隊員尹昊天指訂婚照:“兩年不見面如何堅守?”
文物作答:1946-1948年藥箱(皮質)
箱蓋內貼戀人照片,邊緣被手指摩挲至模糊
夾層藏12封未寄信,最短僅三字:“安,念,等”
愛的密碼:
隊員破譯藥瓶標簽暗語:“葡萄糖”=已轉移,“阿司匹林”=危險勿來——她用專業守護愛情。
第六問:關于學習(問工人黨員馬大勇)隊員張雨晨翻夜校課本:“字都認不全怎么革命?”
文物作答:1925年《共產黨宣言》(批注本)
第7頁注音:“剝削(bāo xiāo)”
第23頁畫火柴人圖解“剩余價值”
震撼批注:
封面內側寫著:“昨日學‘全’字:人王為全。吾謂:人眾方全——同志齊心,方為大同。”
第七問:關于我們(全體隊員問英烈墻)“這盛世如您所愿了嗎?”
文物作答:烈士遺愿墻(專題展區)
周大興:“想坐火車看長江大橋”
徐慧:“建不收錢的醫院”
林梅:“女子都能上大學”
青春回應:
七人將校園卡按向展窗,玻璃映出當代大學生與年輕烈士的重影:“您繪的藍圖,我們正用代碼寫入現實!”在圖書館的角落,他們圍坐一桌,筆記本電腦屏幕上跳動著一行行代碼。他們討論著如何將創新思維融入到每一個項目中。"我們的夢想,是讓技術成為連接未來的橋梁。"他們堅信,通過不懈的努力和團隊合作,能夠將理論轉化為改變世界的工具。他們不僅在課堂上學習知識,更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用實際行動向那些為國家獻身的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