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一早,西安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覓泥土馨香,尋秦川犁筆”——以關中為調研重點,探尋陜西新時代農民寫作發展現狀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踏著晨光抵達陜西咸陽。此行的核心任務有二:一是摸清咸陽市農民寫作的普及程度、受眾群體構成,以及現代語境下市民對農民文學的認知深度;二是探索農民文學與鄉村振興戰略相融合的可行路徑。團隊首站選擇秦都區,計劃通過分發調查問卷、街頭訪談的方式收集第一手數據。
抵達秦都區時,沿街的攤販坐在攤位前,去市場買菜的人提著菜籃緩步走過,小孩嬉笑玩耍的聲音與過往車輛的喇叭聲交織成市井的歌曲。實踐團成員分成兩組,一組沿著主街向菜市場、便利店等人員密集區推進,另一組則在地鐵站里及附近,重點走訪社區小店和居民聚集點。分發問卷的過程中,成員們很快發現,“農民文學”這個概念對多數受訪者而言,既熟悉又陌生——有人覺得“應該是農民寫的作品”,卻說不清具體所指;有人直接搖頭表示“沒聽過”,需要反復解釋才能理解調研的核心。
圖為實踐團成員采訪農民大爺 通訊員 杜豫貞 攝
在街邊一處便利店旁,團隊遇到了一位農民大爺。他接過問卷,反復詢問到“你們是調查什么的?”當得知采訪內容與“農民”相關時,對農民生活現狀侃侃而談,而談及“農民文學”時卻啞口無言。這種對農民熟悉而對農民文學不熟悉的群體占大多數。而將“農民文學”等同于“寫農村的文學”的認知,在后續訪談中多次出現。一位賣水果的攤主更直接:“農民寫的東西?是不是就記錄種地、收成這些事?和我們普通人關系大嗎?”
調研中也有令人意外的互動。在小區門口附近,一名正在等待孩子的母親被問卷吸引。她略顯羞澀地接過筆,逐題思考后主動提問:“您說的農民文學,是專指農民寫的作品,還是只要內容和農村有關就行?就比如《平凡的世界》,作者好像不是農民,但寫的是農村生活,這算嗎?”在成員解釋“農民文學既包括農民創作者的作品,也涵蓋以農村、農民為核心題材的文學創作”后,她坦言對農民文學很感興趣,也希望能在未來看到農民文學知名度逐漸提高的一幕。還有,成員們偶然走進一家眼鏡店。店主起初稱無創作經歷,后提及自己在美篇上寫詩,并與隊員分享。他的作品內容豐富,有對往昔鄉土生活的記錄、對游覽景點的抒情、對情感的理性思考,推送中還配有老照片,旨在用寫作和攝影記錄變化,給曾生活過的人留念想。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訪店主 通訊員 王嘉玉 攝
通過調查反饋,實踐團成員普遍認識到盡管咸陽市的農民作家層出不窮,但市民對于農民文學的認識還是較為淺薄,甚至是一無所知。在調查的過程中,實踐團成員發現部分咸陽市居民對于農民文學的了解不夠深入,仍停留在“農民所做的文學”的字面意思。但也有少部分市民了解農民文學并嘗試主動創作。
中午時分,兩組成員匯合整理問卷,紙頁上的字跡密密麻麻,既有困惑與陌生,也有期待與建議。大家意識到,咸陽的農民文學并非沒有創作者,而是缺乏有效的橋梁——一邊是扎根鄉土的寫作者在用文字記錄生活,另一邊是對鄉土記憶仍有眷戀的市民,卻因信息壁壘無法相遇。這種“有創作缺傳播、有需求缺渠道”的現狀,正是農民文學發展緩慢的核心癥結。
此次秦都區的調研,不僅讓團隊摸清了市民對農民文學的認知基線,更明確了未來的方向:農民文學要實現發展,不能僅靠創作者“埋頭寫”,更需要打通傳播鏈路——通過基層文化活動讓作品“走出來”,借助新媒體讓故事“傳出去”。只有讓農民文學從“小眾創作”變成“大眾共享”,才能真正發揮其記錄鄉村變遷、凝聚鄉土情感的價值,進而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