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廣大青年牢記習總書記“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的殷切囑托,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在社會實踐的路上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7月14日至17日,西安外國語大學“覓泥土馨香,尋秦川犁筆”實踐團為探究陜西農民文學發展現狀,深入臨潼、咸陽、鄠邑、灞橋四地,以青年之力為農民文學“松土、澆水、施肥”,讓這些扎根大地的文字,在新時代的風里愈發芬芳。
“我把我自己看成黃土地上的一顆果子,它都是由苦變甜”,在鄠邑區西郊村,農民詩人苦果(黃仕虎)的話語深深打動了實踐團的成員。這位用壞了5部手機記錄鄉愁的詩人,作品中常帶著黃土高原的粗糲與生命的韌性,一句“原上的風把苦難吹成麥粒的形狀”,體現了農民文學最本真的特質——源于生活,扎根土地。
在臨潼區神東村,實踐團成員們被王老九的藝術館深深震撼。泛黃的手稿上,那些用“順口溜”寫就的詩句,至今仍散發著泥土的芬芳。“王老九是咱們村的驕傲!他用自己的詩歌記錄了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一位村民驕傲地說。在這里,詩歌不是陽春白雪,而是莊稼人最親切的心里話。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王老九文學藝術館 通訊員 岳思瀅 攝
然而,現實卻不盡如人意。在咸陽的街頭調研中,實踐團發現大多數人對農民文學知之甚少。“農民作家?從來沒聽說過。”一位年輕受訪者的回答令人深思。這種現狀讓“煙盒紙作家”姜蘭芳深感憂慮:“希望年輕人能幫我們把故事講到更遠的地方。”
圖為實踐團成員采訪咸陽市居民 通訊員 賴嶼楦 攝
為此,實踐團開始行動。在鄠邑區西郊村,他們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AI賦能小講座”。秀米排版、豆包寫作助手、Kimi智能助手......這些對大學生而言司空見慣的工具,卻讓當地的農民詩人眼前一亮。“真沒想到,咱們寫的詩也能做成公眾號,讓更多人看到!”一位老詩人興奮地說。
更令人動容的是環衛工人劉英桃的故事。白天清掃街道,夜晚在路燈下寫詩,她把掃街見聞都化作了詩行。“橙色在我的眼里/不只是一種顏色/而是一種神圣的象征/一個愛崗敬業的群體/一群默默無聞的環衛工/用長長的掃帚/以誠實的勞動/把一條條的街道/打掃得干干凈凈”。這首《城市美容師》便熱情贊頌了和她一樣愛崗敬業、默默奉獻的城市環衛工們。她的創作,正是農民文學最生動的寫照——不是書齋里的無病呻吟,而是與勞作同步的呼吸。
在灞橋區洪慶文化藝術協會,陜西農民詩歌學會書記楊民社的話語發人深省:“人品決定文品,就像秦檜雖有文才,卻因品行遭人唾棄。”這位有28年黨齡的老黨員認為,農民寫作要扎根“三農”,寫出鄉親們的喜怒哀樂。陜西農民詩歌學會副會長路桄暢則看得更遠:“農民寫作不必困于‘土地’二字。”他以陶淵明的田園意趣、王維的禪意筆觸為例,強調“詩歌是靈魂火花的閃現”。在他看來,新時代的農民文學既要守住根脈,也要突破邊界。
圖為實踐團成員采訪路桄暢副會長 通訊員 岳思瀅 攝 四天的調研,讓這些年輕學子對農民文學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們看到,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這些從泥土里生長出來的文字依然保持著獨特的魅力;他們也在思考,如何用年輕人的方式,讓這些馥郁芳香的文字被更多人看見。如今,實踐團正著手整理調研成果,計劃著用用推文、音頻與短視頻等形式,讓農民詩歌走進更多人的視野。黃土地上的故事還在繼續,那些從泥土里生長出來的文字,必將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綻放出更加馥郁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