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皖北平原,熱浪蒸騰。6月29日,安徽濉溪雙堆集戰役紀念館前,“淮海星火——紅色精神調研傳承團隊”七名青年學子肅然凝望。腳下這片麥浪翻滾的土地,深埋著74年前一場驚心動魄的生死圍殲——黃維兵團的“鋼鐵防線”在此土崩瓦解。他們躬身鉆進復刻的戰壕,指尖撫過滄桑的獨輪車把,在無聲的文物與滾燙的數字間,探尋那場偉大勝利背后,由民心偉力與鋼鐵意志熔鑄的永恒密碼。
戰壕深處:量度“鋼鐵防線”崩塌的意志刻度
“大家看這些彈痕!”隊長、歷史系學生趙欣的聲音在狹窄的壕道中回響。他身旁的工科男生王瑞,正用卷尺仔細測量著壕壁上密集的彈坑深度與分布。“這些不是簡單的凹陷,”王瑞神情凝重,“這是意志對抗鋼鐵的物理刻度。”逼仄的空間、悶熱的空氣、猙獰的模擬彈孔與灼痕,瞬間將七人拉回1948年那個滴水成冰的寒冬。他們仿佛看到,衣衫單薄的戰士蜷縮于此,頭頂是敵機的狂轟濫炸與坦克炮的怒吼,對面幾十米外就是虎視眈眈的敵軍火力點。
紀念館內巨大的戰場沙盤前,講解員指著“大王莊”標識,還原了這場煉獄般的拉鋸:“這個彈丸之地,敵我反復爭奪近20次。一個連隊上去,幾小時就打光了……”軍事愛好者李想補充道:“沒有重武器,解放軍靠的就是‘近迫作業’——用鐵鍬和血肉之軀,將戰壕掘進到敵軍眼皮底下,最近僅隔30米!”一份泛黃的《國民黨軍第12兵團陣中日記》殘頁印證了這種戰術的威力,潦草字跡透出絕望:“匪交通壕晝夜掘進…官兵困守孤砦,精神幾近崩潰…”隊員李曉然抄錄著,低語:“這‘土辦法’,掘斷的是敵人的意志脊梁。”

獨輪車把的溫度:543萬雙手托舉的“民心長城”
“就是它!”當團隊走進“人民支前”展廳,負責影像的張哲迅速將鏡頭對準展柜中心——一根被磨得異常光滑、泛著溫潤包漿的木質獨輪車把手。講解員的聲音帶著穿透時空的力量:“整個淮海戰役,88萬輛這樣的小車!543萬支前民工——老人、婦女、青年——推著它們,在槍林彈雨中向前線輸送了9.6億斤糧彈!”
年齡最小的隊員陳帆,忍不住隔著玻璃輕觸那光滑紋理,仿佛能感受到無數雙粗糙手掌的溫度。背景墻上,巨幅黑白照片震撼人心:風雪中的淮海平原上,由獨輪車、扁擔組成的支前隊伍蜿蜒如龍,不見首尾。照片下方,“最后一口糧,做的是軍糧;最后一塊布,做的是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到了戰場上!”的標語無聲驚雷。
“543萬…88萬輛…9.6億斤…”學經濟的劉陽在筆記本上重重寫道:“冰冷數字背后,是滾燙的民心!黃維的‘鋼鐵防線’在真正的‘民心長城’前不堪一擊。這車把,就是民心向背的永恒證物!”隊長趙欣總結道:“雙堆集的勝負,早已刻在民心的天平上。這根車把,重過千鈞!”

王杰故里的回響:“兩不怕”精神的青春共鳴
帶著戰場的震撼,團隊奔赴英雄王杰的故鄉(山東金鄉)。在王杰紀念館,一種跨越時空的共鳴強烈沖擊著青年們。展柜中,王杰犧牲時被炸碎的軍裝碎片旁,是他用生命踐行的日記誓言:“我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個大無畏的人!”
“看這里!”王瑞指著展板上的王杰日記摘抄,“他寫道:‘要學習革命前輩,像淮海戰役中的英雄那樣…’原來,雙堆集的戰士就是他精神的源泉!”講解員動情道:“王杰最愛聽淮海戰役的故事。‘兩不怕’精神,就是英雄血脈在和平年代的奔涌!”
七名隊員在王杰雕像前肅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誓言鏗鏘回蕩。學生黨員李想感慨:“從雙堆集的鏖戰到王杰的飛撲,‘兩不怕’的內核從未改變——為了人民和信仰,甘愿奉獻一切的無畏氣概。這精神,過去是制勝法寶,今天更是我們擔當使命的脊梁!”
夕陽熔金,灑滿雙堆集廣袤的麥田。七名青年站在昔日戰場中心,指尖仿佛還殘留著彈痕的粗糲與車把的溫潤,胸膛仍激蕩著“兩不怕”的誓言。“我們是來‘取火’的,”趙欣攥緊寫滿歷史細節的筆記本,“取那民心之火,精神之火。”這簇從歷史深處引燃的星火,已照亮青年心田。當年輕的目光穿透歲月,讀懂獨輪車把上的民心偉力,共鳴戰壕中的血性擔當,便接過了那永不熄滅的精神火種,在新時代的征程上,賡續血脈,奮勇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