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淮北,暑氣與綠意交織?;幢睅煼洞髮W“文脈尋蹤青春行”實踐隊的七名隊員,用兩天時間穿梭于城市的文化坐標之間,在博物館的靜謐與相山的靈動中,打撈那些被時光沉淀的故事。
一器一物皆過往:博物館里的時光切片 7月3日的淮北市博物館,成了隊員們與歷史對話的第一站。在“古代文明”展廳,新石器時代的石斧靜立展柜,邊緣的磨痕像一串密碼——那是先民們刀耕火種的印記,是淮北土地上最早的文明刻度。隊員們圍著這些石器低語,仿佛能聽見數千年前石塊撞擊土地的悶響。
轉過展柜,漢代陶制明器展區讓人眼前一亮。陶樓的飛檐雖已褪色,卻仍能想見當年的精巧;陶倉的圓形倉體,藏著古人對“倉廩實”的樸素向往。“這些不是簡單的模型,而是漢代人用泥土捏出的生活愿景。”一位隊員在筆記上寫下這句話時,指尖似乎觸到了陶土的溫熱。

此圖為陶壺照片 張佳怡供圖
意外的收獲來自一位“小小講解員”。這個系著綬帶的孩子,指著一件漢代俑衣說:“這上面的花紋,當時的姑娘們也會繡在自己衣服上。”隊員們順著她的指引細看,布料殘留的紋理間,仿佛能看見漢代女子飛針走線的身影,文物瞬間有了煙火氣。
次日的“運河遺韻”展廳,則鋪展開一幅流動的歷史畫卷。隋唐大運河柳孜遺址出土的瓷器碎片,經修復后拼接出青釉的瑩潤、白瓷的素雅。這些曾隨商船漂泊的瓷器,像一群沉默的信使,訴說著淮北作為運河重鎮時,“商船首尾相接,碼頭人聲鼎沸”的舊日繁華。沉船殘骸與碼頭構件,更讓那段“舟楫塞港”的歷史變得可觸可感。
此圖為淮北市博物館圖片 張佳怡供圖
一步一景皆文脈:相山深處的人文密碼 7月4日午后,相山的綠意接住了隊員們的腳步。這座被稱為“城市綠肺”的山,每一塊石頭都可能藏著故事。沿山路向上,晉朝始建的顯通寺在松柏間若隱若現,紅墻黛瓦與山間云霧纏繞,像一幅流動的古畫。寺內的古碑刻著歷代修繕的字跡,雖已模糊,卻像一條線,串起了相山佛教文化的千年傳承。
“滲水崖”的石刻前,隊員們駐足良久。崖壁上“相山疊翠”等字樣,是歷代文人留下的贊嘆。風雨侵蝕讓字跡斑駁,卻磨不掉字里行間對這片山水的眷戀。在這里,自然的靈秀與人文的厚重,早已融成一體。
此圖為團隊成員討論交流圖 張佳怡供圖
劉開渠紀念館里,雕塑作品沉默卻有力量。《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模型前,隊員們靜靜佇立,藝術大師將家國情懷注入泥土的執著,讓大家讀懂了:文化不僅是歷史的記憶,更是精神的傳承。
兩天的行程結束時,隊員們的相機里存滿了光影,筆記本上寫滿了感悟。他們說,以前總覺得歷史是書本上的文字,現在才明白,它藏在博物館的文物紋路里,刻在相山的崖壁題字中,融在每一個與文化相遇的瞬間。作為年輕人,他們要做的,就是把這些故事輕輕拾起,讓淮北的文脈,在時光里繼續流淌。
探尋文脈后的思考 兩天的實踐,讓我對“文化”有了全新的認知。
走進淮北市博物館,新石器時代的石斧帶著先民的溫度,漢代陶樓的飛檐藏著古人的生活智慧。最難忘那位“小小講解員”,她指著漢代俑衣的認真模樣,讓我明白文物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活著的記憶。隋唐運河出土的瓷器,青釉里映著當年“舟楫塞港”的繁華,原來淮北的故事早隨運河水流淌千年。
相山之行更添感悟。顯通寺的古碑雖字跡斑駁,卻串聯起晉朝至今的傳承;“滲水崖”的題刻歷經風雨,“相山疊翠”四字藏著古人與我們對山水的共同眷戀。劉開渠紀念館里,《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模型讓我懂得,文化里既有風花雪月,更有家國擔當。
從前覺得“文脈”很抽象,如今才懂它就藏在石斧的磨痕、陶樓的紋路、崖壁的題字里。我們用鏡頭和筆記記錄的,是城市的集體記憶。作為青年,傳承文脈不必驚天動地,只需把這些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讓淮北的歷史底蘊在當代繼續發光。這,就是我們此行最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