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大連民族大學文法學院“一路向黔”社會實踐團隊抵達貴州省銅仁市江口縣德旺土家族苗族鄉,開展為期11天的茶產業調研實踐活動。夏日的風掠過黔東連綿的茶山,帶著晨露浸潤過的清新茶香。在盤山小路上,這群身著紅馬甲的年輕人踩著露水往茶林深處走去。他們背包里裝著筆記本和相機,也裝著對這個少數民族鄉野的無限熱情。
茶壟間的啟蒙課晨霧還未散盡,茶農黎師傅粗糙的手指已經穿梭在翠綠的茶樹間。“側邊的枝丫要全舍掉,不然長不出好茶芽”,他示范的動作行云流水,身后的大學生們卻顯得笨拙。隊員第一次知道,原來維護茶苗不是簡單的“拔”,而要帶著巧勁“掐掉”。枝丫在指尖斷裂的觸感,比任何教科書都生動。

茶園的斜坡上,隊員們很快找到了各自的節奏。池佳恒負責記錄優良茶樹的形態特征,趙雨滴跟著茶農學習辨別蟲害。汗水順著劉海滴進眼睛時,趙雨滴突然理解了黎師傅說過的話:“這里的每一株茶樹,都是鄉親們用腳丈量出來的希望。”
茶廠里的現代化敘事德旺鄉山頂的茶葉加工廠里,機器轟鳴聲蓋過了交談。茶廠合作社負責人馮叔扯著嗓子介紹新引進的色選機:“機器的引進能大大提高效率,村民們也不用這么累了。”機器轟鳴訴說著產業故事。實踐隊跟隨他熟悉制茶流程,了解鮮葉如何在殺青、揉捻、烘焙中“蛻變”;與管理人員交流,他們了解到德旺鄉白茶的種植離不開政策引導,這是國家對于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大力扶持。

參觀完畢,大家挽起袖子自愿幫忙打掃,灰塵落了滿身,額角溢了汗珠,指尖卻沾著茶香。“鄉村振興”從來不是空話,而是藏在這日復一日的踏實勞作里。
茶藝課上的文化震顫茶廠實踐后,隊員們跟隨當地茶藝師趙璐屹開啟“茶藝修行”,了解茶產業背后的文化底蘊,深挖德旺白茶的產業賦能。從識茶具、控水溫的細膩講究,到“鳳凰三點頭”注水的禮儀傳承,再到品茶時“靜心生悟”的文化沉淀,指尖動作從生澀到優雅,隊員們真切觸摸到茶藝文化的厚重。當第一杯茶湯氤氳飄香,恰似德旺茶產業與文化傳承的未來,在青春助力下,正徐徐展開融合創新的嶄新畫卷。
最動人的是當趙老師說起茶禮時的神情:“德旺的每一株茶樹都是村民們辛苦種下,我們所泡的每一片茶葉也應當心懷尊敬。”那一刻,所有隊員都安靜下來。后來隊員胡詩琪在日記里寫:“原來一片茶葉里,真的住著一方水土的魂魄。”

雨后的山路上,茶林在陽光下閃著新綠。那些沾著泥土的筆記本,那些被茶水浸濕的筆記,那些在吊腳樓里聊到深夜的鄉愁,都化作青春與鄉土碰撞的印記。車里的年輕人不知道,他們的到來就像一場山雨,已經悄然滲入這片茶山的肌理。而茶山給予他們的饋贈,遠比他們想象的更為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