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相城三藝,布韻流芳”非遺傳承實踐團隊踏上了探尋淮北剪紙藝術的旅程。團隊來到濉溪縣石板街,這里不僅是淮北地區重要的商業中心,更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聚集地。在這里,團隊成員們不僅親身體驗了剪紙的魅力,更與宗氏剪紙的第四代傳承人韓學敏進行了一場深入的對話,探尋這門千百年手藝的傳承與發展之路。
圖1 宗氏剪紙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韓學敏韓學敏自幼便在剪紙藝術中耳濡目染。家里的窗戶、柜子上貼滿了各式各樣的剪紙,從過年的窗花到婚慶的喜字,從孩子的虎頭帽到虎頭鞋,無不體現著宗氏剪紙的精湛技藝。19世紀末,韓家的祖輩“宗楊氏”在淮北蔡里集開設了“宗家剪紙鋪”,從此,這門手藝便在淮北地區流傳開來,并以其獨特的風格和寓意,成為當地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圖2 非遺剪紙成品展示韓學敏從1981年開始跟隨母親韓宗氏學習剪紙。母親雖然不善言辭,卻用手中的剪刀傳遞著對這門藝術的熱愛和執著。韓學敏回憶道:“母親常說‘剪紙不是瞎剪,每一刀都有講究’。她剪的‘抓髻娃娃’,手里要么拿蓮花,要么抱鯉魚,寓意著招財、去病、多子多福。”這些剪紙圖案不僅美觀,更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民俗信仰,成為淮北人表達情感、寄托希望的重要方式。
圖3 非遺剪紙成品展示淮北剪紙以其獨特的風格和寓意而聞名。它既有北方剪紙的粗獷,又透著細膩和巧思。例如,火紋圖案代表著“涅槃重生”,娃娃圖案則根據性別區分,男娃多剪小肚兜,女娃梳雙丫髻,這些規矩并非憑空而來,而是源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抓髻娃娃”是淮北剪紙中常見的圖案,它不僅代表著對健康和生育的祈愿,更蘊含著對家族興旺的期盼。青蛙和石榴圖案也常見于淮北剪紙中,因為它們都象征著多子多福。此外,還有一些娃娃圖案,肚子圓滾滾的,像個小孕婦,老輩人看著就歡喜,說這是“早生貴子”的兆頭。
圖4 “抓髻娃娃”剪紙成品展示 這些剪紙圖案不僅僅是裝飾,更是淮北人表達情感、寄托希望的方式。高興了剪喜花,發愁了剪個祈福的紋樣,日子就有了盼頭。它們記錄著淮北人的生活,也承載著他們的文化記憶。
韓學敏認為,傳承非遺的關鍵在于“守根與創新”。他強調,剪紙技藝的傳承不僅僅是技巧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對文化內涵的理解和傳承。他與地方教育局合作,為學校的老師進行培訓,讓他們將剪紙藝術帶入課堂,讓更多的孩子了解和喜愛這門藝術。同時,韓學敏也積極探索剪紙藝術的創新之路。他將傳統的剪紙圖案與現代元素相結合,創作出許多新的作品,例如哪吒鬧海、京劇臉譜等,深受年輕人的喜愛。他還將剪紙與服裝、包包等相結合,讓這門古老的技藝煥發出新的活力。
圖5 韓學敏為團隊成員介紹剪紙隨著科技的發展,機器雕刻的剪紙逐漸占據了市場,有人擔心手工剪紙會被淘汰。但韓學敏認為,機器剪不出“手作的溫度”。他指出,手工剪紙的每一個細節都蘊含著手藝人的心血和情感,這是機器無法復制的,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讓更多人覺得“剪紙有用”。他嘗試將剪紙做成裝飾畫、文創產品等,讓剪紙走進人們的生活,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近年來,宗氏剪紙成為了省級非遺項目,建立了傳承基地,并開設了少兒班,讓更多的孩子有機會學習這門古老的技藝。韓學敏看著孩子們從拿不穩剪刀,到能剪出像樣的小人,心中充滿了欣慰。他希望,這門老手藝能夠在孩子們手里發芽,傳承下去。
韓學敏與宗氏剪紙的故事,是無數非遺傳承人的縮影。他們用雙手守護著古老的技藝,用心靈傳承著文化的根脈。在新的時代,他們不斷探索創新,讓非遺在現代社會煥發出新的活力。相信在他們的努力下,宗氏剪紙這門百年手藝,一定能夠薪火相傳,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