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相城三藝·布韻流芳”非遺傳承實踐團整裝待發,該團隊由10名新聞傳播、網絡與新媒體、漢語言文學及計算機科學專業學生組成,系2024年鄭尉團隊“淮北非遺影像志”項目的延續性實踐,將在文學院講師周志勇、吳娛婉的帶領下,奔赴淮北三區一縣,開啟一場為期10天的非遺影像志與口述史記錄之旅。

圖 1 非遺實踐團成員合影
本次實踐團將聚焦“宗氏剪紙、淮北花饃、淮北香包布藝”三大傳統非遺技藝,通過口述史采集、工藝流程記錄、非遺傳承人影像志、非遺生態調研等形式,用鏡頭和文字,記錄傳統非遺技藝背后的故事。
每一項技藝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底蘊,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人用自己的堅守與創新,才讓非遺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宗氏剪紙起源于清代中葉淮北濉溪,以陰刻技法為核心,刀工細如發絲,題材涵蓋民俗故事、吉祥紋樣,代表作有《百鳥朝鳳》《老鼠娶親》等,2022年被列入安徽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據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韓學敏先生介紹,剪紙成樣需經“畫稿、釘紙、運刀、揭離”四步,韓先生以其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創意,展現了宗氏剪紙的無限魅力。

圖 2宗氏剪紙國家級傳承人韓學敏

圖 3韓學敏剪紙作品
我國佩戴香包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屬于農耕文化的產物,明清時期流行于皖北,內置艾草、藿香等中藥,兼具裝飾與防疫功能。2020年“淮北市香包布藝”被列入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楊家香包作為淮北市香包布藝的代表性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據省級傳承人楊海玲女士介紹,楊家香包采用綢緞裁片,利用藏針法縫合,配中國結瓔珞。在現代轉型中開發出中藥防疫香包等創新產品,不斷探索著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之路。

圖 4楊家香包省級傳承人楊海玲

圖 5楊海玲制作的端午主題香包
花饃又稱面花,起源于漢代,盛行于唐宋,具有很強的觀賞性,適用于老人過壽、小孩滿月與過歲、婚喪嫁娶、獻奠祖先等場合,隋唐時期更有“有事必有饃,有饃必成事”的說法,淮北地區婚喪節慶等食品,常以面粉塑麒麟、龍鳳等祥瑞造型,2008年,花饃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淮北花饃傳承人之一高斯雅是位90后,大學學習會計專業的她,在畢業后不走尋常路——做起了花饃。因為喜歡,也憑著這份喜歡,她做出了名堂,正式成為淮北非物質文化遺產花饃第三代手藝傳承人,高斯雅用一雙巧手,將淮北花饃的民俗文化內涵展現得淋漓盡致,既承載著淮北人民“祈豐收、佑平安”的千年民俗,又將現代美學融入傳統形制。他們的故事,是文化傳承的生動寫照,也是青年學子們學習的榜樣。

圖 6高斯雅展示花饃作品

圖 7 淮北花饃“仙桃坊”作品
團隊協作中,每個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實踐團成員們各司其職、緊密合作,為非遺傳承記錄工作貢獻智慧和力量。
在團隊組會中,團隊負責人按照【X組+N級】的崗位架構,按照隊員技能、旨趣、意向,科學分配隊員任務,隊員可在一個或多個非遺項目上承擔不同的崗位職能,既能夠多方面提升業務能力,又可以避免實踐中的倦怠現象,在實際工作中也更加方便靈活調配。
新聞傳播專業的研究生負責活動策劃,及時聯系淮北市文化館,對接傳達團隊實踐方向、目的及訴求,在與具體的非遺傳承人取得聯系后,立即進行日程安排,約定時間及地點進行材料收集。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本科生負責新聞報道與口述史撰寫,確保信息的準確傳達與廣泛傳播;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成員則以細膩的筆觸,在采訪過程中記錄下傳承人的學藝歷程與文化感悟;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學子運用專業技術手段,為非遺影像的記錄與展示提供技術支持。
在設備方面,實踐團配備了先進的攝錄設備,包括單反相機zve-10、攝像機a1、廣角鏡頭、長焦鏡頭、手持麥克風、三腳架、穩定器以及無人機等,確保拍攝畫面清晰、穩定、富有視覺沖擊力。這些高科技設備的運用,不僅提升了記錄的效率與質量,更為非遺文化的傳播與展示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我們不僅是記錄者,更是文化的傳播者與創新者,讓千年技藝被年輕人讀懂,是我們此次實踐的最大愿望。”團隊負責人晏佳軒的話,道出了所有成員的心聲。他們計劃通過短視頻拆解宗氏剪紙的“陰刻十八法”,展現花饃“醒面”的化學美學,讓非遺文化以更加生動、有趣的方式走進年輕人的生活,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與熱愛。
此次非遺傳承實踐繼往開來,既是對傳統文化的致敬與傳承,也是對青春與夢想的書寫刻畫。讓我們共同期待,這群年輕的學子們在淮北的土地上,用鏡頭捕捉非遺的魅力,用文字記錄文化的溫度,用青春點亮傳承的希望,讓非遺之光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