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相城三藝,布韻流芳”非遺傳承實踐團隊接著踏上了探索傳統文化的旅程。團隊來到了淮北市相山區隋唐運河古鎮,這里不僅是歷史悠久的運河文化遺址,更是非遺文化的聚集地。來到這里是為了便是探訪90后非遺花饃傳承人高斯雅的花饃坊,感受這門古老手藝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
高斯雅的花饃坊坐落在古鎮的街巷深處,散發著淡淡的麥香。走進坊內,只見各式各樣的花饃擺滿貨架,造型精致,色彩鮮艷。從傳統的壽桃、魚躍龍門,到融入國潮元素的龍鳳呈祥、粽子,再到充滿童趣的卡通形象,每一件作品都凝聚著高斯雅的匠心與創意。
圖1 成員跟進體驗花饃團隊成員們對高斯雅的非遺花饃制作技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紛紛圍坐下來,聆聽她的講述。高斯雅回憶道,她與花饃的緣分始于童年,看著小姨揉捻面團,制作出各式各樣的造型,便對這門手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019年,這份好奇促使她正式投身花饃行業,開始了自己的傳承之路。
起初,高斯雅的花饃制作并不順利。既沒有現成的教程,也沒有經驗豐富的師傅指導,她只能依靠反復試錯,摸索著前進。蒸出來的饅頭不是爆開就是塌陷,有時一天報廢十幾批,讓她倍感挫敗。但她并沒有放棄,而是像解謎題一樣,逐個排查問題,從水粉配比、醒發時間到色素用量、蒸制火候,一點點摸索,終于掌握了面團的“脾氣”。
圖2 特色花饃制作過程高斯雅的花饃延續了傳統的壓面排氣工藝,讓面團細膩光滑;又在口味上創新,加入奶粉、椰子油調味,搭配黑芝麻等餡料,打破了“好看不好吃”的舊印象。為了兼顧量產與匠心,她引入基礎模具制作造型部件,但始終堅持手工完成點睛之筆,那些國潮元素的醒獅、年畫娃娃,虎頭帽上的紋路,都是她一點點捏塑出來的。
圖3 成品展示在淮北,花饃不僅是食物,更是承載著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高斯雅深知這份文化重量,卻也懂得用年輕人的語言重新詮釋。她設計的花饃,融入了新中式美學、流行元素,訂婚系列的龍鳳呈祥、端午禮盒里的粽子造型、高考季的“鯉魚躍龍門”,都深受年輕人的喜愛。“年輕人愿意為情緒價值買單,但前提是讓他們覺得,這不僅是饅頭,更是能拿得出手的文化禮物。”高斯雅說。她通過抖音、小紅書等線上平臺分享制作過程,讓更多人了解花饃,也走進了校園、市集,帶著孩子們做簡單的花饃造型,讓這門古老手藝煥發出新的活力。
圖4 成品展示 非遺傳承的難,不止在手藝,更在推廣。花饃是慢工出細活的行當,人工成本遠超普通饅頭,價格卻比蛋糕親民得多。疫情后,高斯雅敏銳地抓住線上渠道,用預訂單模式平衡供需,讓更多人了解花饃,也走進了校園、市集,帶著孩子們做簡單的花饃造型,讓這門古老手藝煥發出新的活力。
“剛開始是喜歡,后來成了責任。看著這門手藝從‘小眾’變‘被看見’,就像看著面團醒發——只要給足時間和溫度,總會慢慢長大。”高斯雅說。她的堅持與努力,讓非遺花饃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也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高斯雅的非遺花饃傳承之路,是年輕一代傳承人探索創新、守護傳統的縮影。他們用青春和汗水,讓古老的非遺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也為我們展現了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無限可能。相信在更多像高斯雅這樣的傳承人的努力下,非遺文化一定會繼續傳承下去,并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燦爛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