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蚌埠東郊曹山腳下,有一座占地近50畝的蚌埠市革命歷史陳列館,它于1992年建成開放,靜靜承載著這座城市厚重的革命歷史與紅色光輝。李先念同志親自題寫了“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碑名和“蚌埠市革命歷史陳列館”館名。
陳列館的整個建筑由紀念碑、陳列館和廣場三部分組成。沿石階而上,聳立于曹山之巔的紀念碑巍峨雄壯,“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幾個鎏金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陳列館位于半山腰西側,展廳面積約400平方米,內設大小展板150多塊,展柜30個,分四個展廳,以時間為軸,以文字、圖片和實物相結合的形式,全面展示了從辛亥革命到解放前夕蚌埠地區革命斗爭的恢宏畫面。

辛亥革命展廳:黃花崗起義的蚌埠印記
踏入辛亥革命展廳,仿佛踏入百年前的革命烽火。這里聚焦黃花崗起義相關文物,陳良烈士的家書原件,雖歷經歲月侵蝕,字里行間仍滿溢為推翻封建帝制奔赴生死的熱血;宋玉琳就義前的遺物靜靜陳列,帶著戰火灼燒的痕跡,無聲訴說起義的慘烈悲壯。這些珍貴遺存,是蚌埠志士投身黃花崗革命、為理想抗爭的生動見證,讓參觀者觸摸到革命星火初燃時,蚌埠兒女的勇氣與決絕,知曉革命思潮是如何在這片土地最初的涌動。
土地革命展廳:堅守與斗爭的歲月物證
土地革命展廳里,歷史厚重感撲面而來。楊兆成烈士1926年犧牲時攜帶的懷表,停擺的指針凝固在他為傳播革命思想、組織群眾而奔走呼號,卻不幸遭遇殘酷鎮壓的悲壯瞬間;朱務平在獄中的手稿,即便紙張泛黃、字跡斑駁,也清晰傳遞著共產黨人寧死不屈的堅毅信仰。展廳以這些文物為核心,串聯起大革命時期中共黨人傳播革命信念以及中共長淮特委在蚌埠領導沿淮人民開展土地革命、武裝斗爭的歷程,讓參觀者看見革命先輩是如何深入農村、發動群眾、對抗反動勢力,體會革命火種在殘酷環境中持續燃燒的力量。

解放戰爭展廳:支前浪潮的生動縮影
解放戰爭展廳,淮海戰役支前場景似乎在眼前展現。蚌埠支前民工用過的獨輪車,車轍里仿佛還留存著運送物資時的顛簸;陳舊擔架,似能讓參觀者想象到救護傷員的緊張匆忙。這些實物,將蚌埠人民踴躍支前的畫面定格——民工推著小車穿越戰火,婦女晝夜趕制軍鞋的身影隱現,生動詮釋“人民戰爭”的磅礴力量。配合史料呈現的淮海戰役蚌埠戰場部署、戰斗經過,以及孫家圩子作為渡江作戰指揮中心的歷史,讓參觀者切實感受勝利曙光來臨前,革命先輩運籌帷幄與民眾齊心協力的壯闊圖景。
蚌埠革命英烈展廳:熱血忠魂的永恒銘記
蚌埠革命英烈展廳,是城市英雄群像的精神高地。這里匯聚為蚌埠革命事業獻身烈士的英雄事跡,從辛亥革命先驅到解放戰爭勇士,不同時期英烈的故事在此交融。通過文字敘述、圖片展示,參觀者能了解他們如何在不同歷史階段,以熱血澆灌信仰、用生命踐行使命。每一段事跡都是紅色精神的注釋,讓后來者銘記:今日和平幸福,源于無數英烈的無畏犧牲,激勵當代人傳承紅色基因,續寫奮斗華章。

曹山腳下的紅色坐標:在時光深處傳承信仰之光
蚌埠市革命歷史陳列館的四個展廳,以文物為骨、故事為魂,串聯起城市革命歷史的脈絡。從辛亥革命星火初燃時,蚌埠兒女懷揣家國大義毅然投身反封建洪流的赤誠,到土地革命時期,共產黨人在白色恐怖中不畏生死播撒革命火種、組織群眾抗爭的堅韌;從解放戰爭中,蚌埠人民用獨輪車推出勝利、以熱血支援前線的壯闊,到英烈展廳里,千余名烈士用生命寫就的忠誠答卷——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帶著時光的溫度,每一段故事都藏著信仰的力量。
當參觀者的腳步掠過辛亥革命展廳里陳良烈士家書的褶皺,停駐在土地革命展廳楊兆成烈士懷表的裂痕旁,撫過解放戰爭展廳獨輪車的斑駁木紋,再仰望英烈墻上那些年輕的面龐,歷史便不再是教科書上遙遠的文字,而是化作可觸碰的物件、被傳頌的故事、能共鳴的情感。它讓人們懂得,蚌埠這座城市的血脈里,始終奔涌著為理想不屈奮斗的基因。它在無聲訴說:今日的安寧與繁華,從不是憑空而來,而是無數人以青春、熱血乃至生命鋪就的。
如今,這座靜立在曹山腳下的陳列館,早已超越了“展覽空間”的意義。它是這座城市的精神地標,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紅色紐帶,更是激勵后人的力量源泉。每當陽光灑滿“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紀念碑,那光芒里不僅有歷史的回響,更有對未來的召喚——提醒每一個走過這里的人,銘記先輩的犧牲,傳承紅色的信仰,在新時代的征程上,續寫屬于這座城市、屬于這片土地的奮斗華章。
